彩虹蜂虎(英文名:Rainbow Bee-eater,学名:Merops ornatu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分布于澳大利亚(除塔斯马尼亚州)和新几内亚。以黄脸带黑面罩、绿蓝腹部和黑色尾羽流苏为主要特征。
外形特征:彩虹蜂虎身长约23-28厘米,尾羽流苏可达7厘米,体重20-33克。雄鸟主体绿色,光泽鲜艳,冠部与颈背呈金属色,翼基部红棕色,边缘和尖端暗淡,尾羽深蓝,尾羽流苏窄而扁平,眼上有一条细绿眉纹,黑眼纹下缘有一条浅蓝色带,脸颊和喉部黄色,喉部红棕色,胸带黑色,宽约20毫米,深10-12毫米,部分成年雄鸟胸带下缘有蓝色痕迹,虹膜红色。雌鸟类似,但后冠部青铜色较弱,虹膜红褐色,尾羽流苏略宽但仅约2厘米长。幼鸟无尾羽流苏,背部橄榄色,颈部有一圈狭窄的红褐色项圈,无胸带,下巴和上喉淡黄色,下喉暗红棕色,逐渐过渡到轻橄榄色的胸部,胸部有模糊的条纹。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是连续滚动的‘prrrrp’或‘prrreee’叫声,类似黄喉蜂虎但音调更硬、更高且略少悦耳。当受惊时,会发出‘dip-dip’或响亮的‘clip-lip-lip-lip’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沙质牧场、耕地、轻木草原、溪流和湖泊周边的树林、公园、花园和城市绿地。在非繁殖季节,于新几内亚和新布列塔尼,它们居住在开阔的郊区、最近砍伐森林的空地、森林冠层上方的空间、幼苗油棕榈种植园、森林边缘的二次植被、牛场旁的巨竹、未受干扰的低地雨林中的水道。
生长繁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9月开始繁殖;在昆士兰州西部8月至11月和1月至3月繁殖,在澳大利亚南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繁殖。松散的群落中繁殖,巢穴间隔较大,每对鸟在领地内防御邻近对的侵入;在珀斯的国王公园,250公顷内有34个巢,有些相隔仅几米。许多对有帮手;挖掘、孵化和喂养幼鸟由双亲和任何帮手共同承担。在平地或沟渠、山脊或低岸的一侧挖掘巢穴;巢穴直线或稍微弯曲,地面下的巢室地板深40-42厘米,全长1-3.3米,平均149厘米,包括终端室38厘米长,20厘米宽,8厘米高。一窝3-7枚蛋,通常4-5枚,5天内全部产下;孵化在第二或第三枚蛋后开始,持续21天,有时更长;大多数蛋同一天孵化;若有一名助手,雌鸟承担所有巢务的较小份额,若无助手,则承担较大份额。
区别辨识:雄性彩虹蜂虎主要为绿色,光泽亮丽,具金属色冠部和颈背,红棕色初级飞羽,边缘和尖端暗淡,明亮的天蓝色臀部,独特黑色尾羽;尾羽流苏非常窄,尖端扁平宽1.5毫米;薄绿眉纹位于宽黑眼纹之上,后者下方有浅蓝色带;下巴和脸颊黄色,喉部鲜红棕色;三角形黑胸带约20毫米宽,10-12毫米深,中间变细;部分成年雄鸟胸带下缘有蓝色痕迹;虹膜红色。雌鸟相似,但后冠部青铜色较弱,虹膜红褐色,尾羽流苏略宽但仅约2厘米长。幼鸟无尾羽流苏,背部橄榄色,颈部有一圈狭窄的红褐色项圈,无胸带,下巴和上喉淡黄色,下喉暗红棕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2021.02.05)
地理分布:繁殖区:澳新界:澳大利亚(除塔斯马尼亚州)。非繁殖区:人口南部至印尼苏拉威西岛,印尼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和俾斯麦群岛,包括外围环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彩虹蜂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彩虹蜂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