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蜂虎

White-fronted Bee-eater Merops bullockoides

白额蜂虎(英文名:White-fronted Bee-eater,学名:Merops bullockoide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色彩斑斓的蜂虎,广泛分布于非洲亚赤道地区。其最为人熟知的特征是白色的前额和鲜艳的红喉,以及独特的社会结构。栖息于树林、水道旁,偏好靠近土质河岸的环境。

外形特征:成年白额蜂虎身长约23厘米,体重介于28至38克之间。头部顶部的羽毛因磨损而变得尖锐,露出灰底色,使头顶显得杂乱。脸颊和下巴雪白,与黑色面具和猩红喉咙形成鲜明对比。后冠和颈背为青铜色,背部、翅膀和尾巴呈蓝绿色,翅膀边缘黑色,尾羽均匀绿色,下方近乎黑色。上体绿色渐变为斑驳的蓝绿色,尤其是三级飞羽处。胸腹肉桂色,大腿和尾下覆羽蓝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红色和蓝色部分颜色较淡。

鸣叫特征:主要发出鼻音浓厚、略显模糊的‘nyaah’或‘gauuu’叫声,有时双音节或略带卷舌。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年河流旁的阔叶林和混合林地,干涸水道附近的灌木丛,侵蚀沟壑,石质山坡上的灌木丛,以及牧草丰富的灌木地。在南非,常见于吸引蜜蜂的异国树木附近,如桉树。通常定居,少有证据显示规律性迁徙,但在津巴布韦和德兰士瓦,春季至秋季比冬季更为常见;南非部分地区观察到部分迁移现象,繁殖后向北移动。

生长繁殖:在肯尼亚全年均可繁殖,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2月,之后为4月至6月;安哥拉和赞比亚为8月至9月;津巴布韦和南非为8月至11月。社会结构复杂,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数配偶终身相伴,有时接纳帮助者共同抚养后代。巢穴由整个繁殖单位的成员挖掘,位于河岸悬崖或侵蚀沟壑中,长度1至2米,末端为椭圆形巢室,长约20厘米,宽18厘米,高8厘米。每巢产卵2至5枚,平均3.06枚在有帮助者的情况下,2.54枚在无帮助者的情况下。

区别辨识:赤喉蜂虎的区别在于头部白色标记、蓝色尾上覆羽以及背部、翅膀和尾巴更蓝的颜色。性别外观相同,幼鸟特征较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自加蓬至肯尼亚,南至安哥拉南部,南非中部和莫桑比克南部。在非洲亚赤道带的大草原广泛存在。

其他:白额蜂虎的社群体系被认为是最复杂和研究最深入的鸟类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额蜂虎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额蜂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