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须夜蜂虎

Blue-bearded Bee-eater Nyctyornis athertoni

蓝须夜蜂虎(英文名:Blue-bearded Bee-eater,学名:Nyctyornis athertoni),是佛法僧目蜂虎科夜蜂虎属的鸟类。大型绿色林栖型蜂虎,以蓝色蓬松的胸羽著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北部、中国南部含海南岛、东南亚等地,常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原始林和过伐林中。

外形特征:成年蓝须夜蜂虎体长31至35厘米,体重70至93克,外观草绿色,头部有淡蓝色的额头,喉咙处长而宽的羽毛形成似胡须的形状,颜色由深蓝色渐变为纯天蓝色。背部在新鲜状态下主要是绿色,但在冠顶、颈背、肩部和覆羽上会呈现蓝绿色。翼下有暖色的斑纹,腹部呈丰富黄褐色,带有宽阔的绿色条纹。喙灰色偏粉,眼周羽毛绿色,虹膜明亮橙色。印度种群通常上体颜色更清晰,脸颊较淡,下体条纹较少。

鸣叫特征:发出粗犷、类似卷尾或犀鸟的复杂多样叫声,包括深沉喉音的咕噜声、低沉的咆哮声和干燥的嘶哑声。叫声在100至200米内可听见,但并不响亮。此外,还发出空洞鼻音的'KYao'叫声、咯咯笑声、短促压抑的咆哮声、低沉尖锐的啄木声和沙哑滚动的咕噜声。成对的蓝须夜蜂虎可能会持续几秒钟进行二重唱,交替使用各种叫声类型。

生活习性:占据湿润落叶林和茂密次生常绿林的中层,也频繁出现在苔藓森林、林间空地、散布树木的花园和稀疏的落叶山顶丛林中。分布海拔从海平面至2200米,但多数低于1600米。主要以飞行昆虫为食,尤其是蜜蜂、木匠蜂、黄蜂、大型甲虫和蜻蜓。成对的鸟儿经常稳坐树边或高大的开花树顶,偶尔进行捕猎飞行。在尼泊尔、印度东部、缅甸和泰国东南部报道有季节性数量波动,可能是因为局部迁移或垂直迁徙所致。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阿萨姆邦为2月至5月及8月,在尼泊尔为4月至5月和10月,在缅甸为3月至10月,在泰国约4月至5月。单独筑巢,巢穴周围可能有4至12个隧道,可能是前一年的巢穴或“假启动”。在森林小径旁的河岸、沙质河岸、道路切割面或森林峡谷或滑坡的陡峭冲积悬崖面上挖掘巢穴。巢穴长度1.3至3米,直径75至95毫米,末端为无衬垫的卵室,宽20厘米,高13厘米。一窝最多六个卵,孵化期间由雄鸟喂养雌鸟。

区别辨识:蓝须夜蜂虎与其他夜蜂虎属物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特有的蓝色喉咙羽毛和蓬松的下垂胡须状结构。相较于其他小型蜂虎,它的飞行更为波浪形,尾巴末端方形,缺乏典型的小型蜂虎尾羽中央较长的‘电线’状结构。印度种群与印度支那种群在外貌上有细微差别,前者上体颜色更鲜明,脸颊更淡,下体条纹更少。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至科特加尔地区较为常见,在缅甸零星分布,南沿海岸至吉亚基亚米;在泰国不常见或局部存在;在印度中部的两个分离区域,一般不常见;在印度西部的西高止山脉,从古吉拉特的萨特普拉山和R塔普蒂至西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德邦的帕特尼山和喀拉拉邦,极为局部。在多个国家公园中均有记录,如印度的科比特、卡齐兰加、那木达帕和穆杜马莱,尼泊尔的奇旺,泰国的考三罗伊约特、多伊因塔农、那纳米奥和考艾,越南的Nam Bai Cat Tien,以及中国的迪丁、夏雷、榜良和西达明山自然保护区,广西的农岗国家自然保护区。

其他:已知寄生虫包括从该物种描述的Leucocytozoon nyctyornis血寄生虫和Brueelia属的羽毛寄生虫。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须夜蜂虎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须夜蜂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