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翠鸟(英文名:Little Kingfisher,学名:Ceyx pusillu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小型鸟类。广泛分布于澳新界,包括印尼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以其深蓝色上体和纯白色下体为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小翠鸟体型小巧,长度约11.5至13厘米,雄鸟体重10-15克,雌鸟体重10-14克。它们拥有深蓝色的背部和头部,搭配雪白的胸部。其喙厚重,尾巴短小。脚为暗棕色,一趾向后,两趾向前。雌雄皆有大而白色的前额和颈部斑纹,胸部两侧有黑色羽毛构成的界线。嘴粗直且长,翼尖长,尾短而圆。
鸣叫特征:小翠鸟发出高音调的‘tsee’或‘peep’声,通常在飞行中重复鸣叫;在巢穴附近会发出其他类型的‘tick’声;幼鸟则有‘churr’或‘buzz’的叫声;当父母面对入侵者时,会发出尖锐的警告声。
生活习性:小翠鸟栖息于沿海红树林、池塘、溪流、森林和沼泽地带,海拔高度可达750米。它们偏好孤独,常独自栖息于近水边的树枝或岩石上,以小鱼、甲壳类、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在捕食时,小翠鸟能迅速调整水中视角,提高捕鱼效率。
生长繁殖:小翠鸟在河流岸边、红树林根部、白蚁巢穴等处挖掘巢穴,巢穴长度可达15厘米,宽度13厘米。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产卵期在昆士兰为10月至次年4月,在新几内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为1月至4月。每窝产卵3-5枚,大小约为17毫米×14毫米,父母双方共同参与喂养幼鸟。
区别辨识:小翠鸟与其他翠鸟相比,体型最小,上体深蓝色,下体纯白色,具有明显的白色前额和颈部斑纹。不同亚种间在蓝色的亮度和胸部侧面的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虽然全球数量趋势下降,但小翠鸟总体上并不受威胁。然而,某些亚种可能受到红树林砍伐的影响,尤其是Guadalcanal亚种( aolae)已有数十年未有记录。
地理分布:小翠鸟分布于澳新界,包括印尼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在澳大利亚,主要分布在北部昆士兰和北领地沿海地区;在新几内亚,分布于沿海地区;在所罗门群岛,分布于沿海及内陆红树林。
其他:小翠鸟有九个公认的亚种,各自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展现出一定的生态适应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翠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翠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