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翠鸟(英文名:Common Kingfisher,学名:Alcedo atth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俗名: 翠鸟、鱼狗、打鱼郎、钓鱼郎、刁鱼郎、小翠,又名翠鸟、鱼狗、打鱼郎等。体型小巧,上体蓝绿色,中央有一条蓝色带纹,下体橙棕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以及非洲北部、新几内亚东部、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是环境指示物种。
外形特征:普通翠鸟体长16-18厘米,体重23-45克(雄鸟),30-35克(雌鸟)。雄鸟具有橘红色眉纹、黑色眼纹、橘红色耳羽,白色颈带,上体和尾部亮湛蓝色,翅膀暗绿带浅蓝斑点,下体橘红色;喙黑色,基部红色;虹膜深褐色;腿和脚橙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下颌橙红色,顶端黑色。幼鸟较成鸟暗淡,背部更绿,腹部颜色较浅,胸部有灰暗条纹,喙黑色,腿和脚黑色。
鸣叫特征:飞行中发出短促尖锐的‘chee, chee’声,警戒时声音更粗糙‘tjii’,威胁时发出刺耳的‘kritritrit’声,广告叫声‘tee titi titi titi’,雌鸟乞食声‘chee chee’,兴奋叫声‘tsuk tsuk’,雏鸟最初发出哀怨的‘cheep cheep’声,10天后变为持续音,离巢时变为尖锐的‘zipp’或‘tschick’。
生活习性:栖息于有小鱼的淡水或咸水环境,偏好河流、溪流、运河和池塘。冬季向沿海迁移,常见于河口、港口和岩石海岸。以鱼为主食,也捕食水生昆虫、甲壳类、两栖动物等。潜水捕食,视觉适应水中猎物。每日需摄取相当于体重60%的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3月至8月,筑巢于河岸、采石场、沙坑等地的垂直土壁,隧道长50-90厘米,终室宽9-17厘米。每窝产3-10枚光滑白蛋,平均6-7枚。双亲白天轮流孵卵,夜间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9-21天。幼鸟孵化后24-25天离巢,每年可育1-2窝,有时3-4窝。
区别辨识:普通翠鸟的橘黄色条带横贯眼部及耳羽为其显著识别特征,可借此与白胸翡翠及斑鱼狗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已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以及非洲北部、新几内亚东部、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其他:对环境污染敏感,是水质健康的重要指标。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普通翠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