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翠鸟(英文名:Malagasy Kingfisher,学名:Corythornis vintsioide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科里翠鸟属的鸟类。小型而美丽的湿地翠鸟。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及马约特岛。以水边环境为栖息地,包括河流、湖泊、稻田和海岸。其显著特征为蓝绿色的上体,橙色的下体,以及黑色带红基的喙。
外形特征:体型小,约13厘米长,雄鸟重16-21克,雌鸟重18-22克。头部前额至冠部呈淡绿蓝色,带黑色条纹;背部、翅膀和尾部为深蓝宝石色,背部和臀部则更偏浅的天蓝色;喉咙和颈部有一块白色,脸颊及下体为赤褐色,腹部颜色较浅;喙为黑色,基部暗红;眼睛深棕色,腿和脚橙红色。幼鸟色泽较暗,上体带有黑色斑点,胸部和腹部呈淡黄色。johannae亚种颜色更淡,偏绿蓝。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高音‘seek’声,快速重复,尤其在飞行中,或起飞时发出非常尖锐的‘treeeeee’声。
生活习性:偏好河流、溪流、湖泊、沼泽、红树林、海岸潮汐池等地,也见于稻田和椰子种植园,通常靠近树木或芦苇丛,甚至在离淡水远的干旱沿海灌木中。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1800米。以小鱼、青蛙、甲壳类、水生和陆生昆虫为食,如蚱蜢、蝽象、苍蝇和甲虫。捕食时静坐于低处的栖木上,发现猎物后迅速潜入水中或地面捕捉,然后返回栖木反复敲打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马达加斯加为9月至次年4月,在科摩罗群岛始于10月。雌雄共筑巢,挖掘5厘米宽、40厘米长的隧道,末端有巢室,位于河岸或土堤。每窝产卵3-6枚,双方轮流孵化和育雏,但具体孵化和离巢时间未知。
区别辨识:与马岛小翠鸟的区别在于上体蓝色和较暗的喙。前者偏好湿地,后者则常见于森林环境。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马达加斯加分布广泛且数量相对较多,出现在多种生境中,如Ranomafana国家公园和Perinet特殊保护区。在科摩罗群岛的具体数据不多,但认为数量合理。
地理分布: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包括Grand Comoro)和马约特岛。在马达加斯加可见于各种生境,从海平面至1800米高度。在科摩罗群岛,尤其是Grand Comoro岛上,可见于海岸和火山湖附近。
其他:属于佛法僧目翠鸟科科里翠鸟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翠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翠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