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胸咬鹃

Orange-breasted Trogon Harpactes oreskios

橙胸咬鹃(英文名:Orange-breasted Trogon,学名:Harpactes oreskios),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属于咬鹃科咬鹃属,是东南亚、大巽他群岛特有种。以其独特的橙黄色下体在雄鸟和雌鸟中均易识别。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状态自1989年起生效。

外形特征:成年橙胸咬鹃体长25至31厘米,体重49至57克。雄鸟具有橄榄黄头,蓝眼环,上体及上尾部为赤褐色,翼板上有明显的白色宽条纹,上胸部为灰色基底的黄色,下胸部橙色渐淡至腹部。雌鸟头部和上体颜色更灰褐,上胸灰色,下体黄色。幼鸟外观似雌鸟,雄鸟幼鸟上体颜色偏暖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连续三到四个均匀音调的鸣叫,前有1至3个音符的引入,通常为“tau-tau-tau”,有时伴有快速的训斥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丘陵森林,包括半常绿和常绿森林、沼泽森林,偏好森林中层和下层。也可见于受扰动的竹林、稀树丛林、开放干燥森林和混合落叶森林,活动高度多样,有时接近地面。以昆虫、蜘蛛、蜥蜴、水果和植物材料为食,会跟随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泰国为2月至4月,马来西亚为1月至5月,筑巢于腐木或死竹中的空洞,高度多低于2米,平均高度2.1米。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17至18天,育雏期12至14天以上,巢的成功率仅8%。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相比,橙胸咬鹃的橙黄色下体是最显著的区别。不同亚种在上体颜色、尾长和冠羽深浅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但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状态自1989年起生效。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南亚,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和尼亚斯岛,以及中国的南部地区。在泰国、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等地,分布高度可达1100至1500米。

其他:橙胸咬鹃在不同的栖息地中展现出适应性,包括次生林和接近森林的树木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胸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胸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