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胸咬鹃(英文名:Philippine Trogon,学名:Harpactes ardens),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除了米沙鄢群岛的西部、巴拉望和苏禄群岛。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雄鸟的黑色头部和粉色胸部,以及红色腹部,而雌鸟则具有淡黄色的下部和橄榄褐色的头部。粉胸咬鹃在菲律宾的森林中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物种。
外形特征:成年粉胸咬鹃体长约29至30厘米,体重介于82至114克之间。雄鸟具有一张带有鲜绿基部的黄色喙,黑色头部和喉咙,面部皮肤呈蓝紫色,冠羽泛着赤褐色;颈部和背部呈浅棕色,臀部颜色较浅;尾巴红褐色,末端有黑色条纹;胸部灰色带粉,胸前线鲜红,其余下体粉红色。雌鸟上部类似雄鸟但颜色更暗淡,头部和喉咙为棕色,胸部和腹部橙褐色,翼面有深褐色斑纹。幼鸟似雌鸟,但翼面有粗糙的斑纹。不同亚种在喉部斑纹、喙的大小和色彩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粉胸咬鹃的鸣声为一系列柔和的音符,先上升加速再逐渐下降减速,整个过程不到1.5秒,有时每隔大约10秒重复一次。
生活习性:粉胸咬鹃栖息于各种类型的低地和中海拔山地原始森林的下层和中层,偶尔也会出现在次生林中,海拔高度可达2000米,但在200至600米之间更为常见。它们偏好密集的植被,特别是在山谷和溪流旁。已知它们会捕食昆虫,如蚱蜢和棍虫。
生长繁殖:粉胸咬鹃会在枯死树木的洞穴中筑巢,巢位距地面约6米,每窝产卵3枚。
区别辨识:雄性粉胸咬鹃与雌鸟的显著区别在于雄鸟的黑头、粉胸和红腹,而雌鸟则呈现较为暗淡的色调,以橙褐色为主。与其他咬鹃属鸟类相比,粉胸咬鹃的色彩更加鲜明。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尽管自19世纪以来可能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粉胸咬鹃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受到威胁,但在某些局部地区,如Bohol岛和Sibulan岛,可能面临高度威胁。
地理分布:粉胸咬鹃分布于菲律宾的大部分地区,除了米沙鄢群岛的西部、巴拉望和苏禄群岛,主要在低地和中海拔山地森林中。
其他:粉胸咬鹃因其羽毛和颜色,常与菲律宾史诗中的神话鸟Ibong Adarna相联系。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粉胸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粉胸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