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顶咬鹃(英文名:Diard's Trogon,学名:Harpactes diardii),是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雄鸟拥有醒目的深红下体,黑色头部,以及粉红色颈背。雌鸟头部和上胸部呈褐色,下体较雄鸟更偏玫瑰粉色,胸前有一条清晰的白线。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雨林。
外形特征:成年紫顶咬鹃体长约34厘米,体重约101克。雄鸟具有黑色头部和上胸部,眼周环紫色,中冠至后冠部带紫色,颈背呈强烈粉红色,胸线淡粉色;背部和尾上覆羽淡棕色,腹部和臀部鲜红色,下尾覆羽带有黑纹。雌鸟头部和上胸部为暗褐色,下体比雄鸟更偏向玫瑰粉色。幼鸟外观似雌鸟。
鸣叫特征:紫顶咬鹃的叫声是一系列回荡的上升式“kau”音节,第二个音节比第一个高,随后的声音下降,最后几个音节通常略低。
生活习性:紫顶咬鹃栖息于低地和山脚的热带阔叶林中,常成对出现,活动于森林中间层。其食物包括毛虫、甲虫、竹节虫、蝗虫和其他昆虫,以及果实。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2月持续到8月,具体而言,在马来西亚为2月至5月中旬,在婆罗洲为5月中旬至8月。筑巢、交配、产卵等繁殖行为详情尚需进一步研究。
区别辨识:雄性紫顶咬鹃的特征在于其黑色头部和鲜红下体,而雌鸟则通过头部的褐色和胸前清晰的白色线条与红头咬鹃雌鸟区分开,后者白色项圈较细且不完整。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在泰国半岛因栖息地丧失而受到威胁,新加坡自1940年后已灭绝。在婆罗洲较为常见,但在加里曼丹的Tanjung Puting国家公园中较为罕见。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在苏门答腊岛,见于Bukit Barisan Selatan国家公园和Berbak游戏保护区;在婆罗洲,于沙巴的Cocoa Research Station数量最多。
其他:Dayak Iban社区认为听到紫顶咬鹃的叫声预示着不祥之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紫顶咬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紫顶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