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美洲咬鹃(英文名:Black-tailed Trogon,学名:Trogon melanuru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中美洲的巴拿马至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广泛见于亚马孙雨林。这种大型咬鹃以其红腹和粗壮的黄色喙著称,雄鸟的头部、颈部、上部和胸部呈绿色,具有一条白色胸带,与红色腹部形成鲜明对比;雌鸟头部和胸部呈灰色。在巴拿马和北部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生活在树冠和中层。
外形特征:黑尾美洲咬鹃体长28至30厘米,体重52至122克。雄鸟具有黄色喙和橙红色眼环,脸部和喉部黑色,头顶、颈背、上身和胸部绿色,白色胸带和红色腹部形成鲜明对比。尾羽上部深蓝色,下部暗灰色。雌鸟喙上部灰暗,头部、上身、翅膀和尾巴呈暗灰色调,喉部至中腹部颜色较浅,下腹部红色延伸至尾下覆羽。T. m. macroura亚种翼部斑纹更粗,尾羽上部蓝绿色更明显,翼和尾更长;T. m. eumorphus亚种翼部较暗,尾部更蓝,白色胸带更窄。
鸣叫特征:发出缓慢的一系列低沉‘coop’声,类似灰尾美洲咬鹃的叫声,但音符更响亮、更浑厚,可能发音更快,连续发出‘kwo-kwo-kwo...’的叫声,最多可达46个音符,以每两秒一个音符的速率发出。还发出一种冒泡般的咕噜颤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山麓森林,包括潮湿的低地森林边缘和二次生长林地,在巴拿马甚至渗透到红树林地带。在哥伦比亚,海拔可达2200米(通常更低),在安第斯山脉东侧达到500米。在委内瑞拉,雨林高度可达100米(奥里诺科河以北),在奥里诺科河以南可达1000米。亚马逊地区,它们出现在树冠和亚树冠的过渡森林和沼泽森林,包括画廊森林,以及高地和低洼森林。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巴拿马为3月,在哥伦比亚西北部1月至5月间发现处于繁殖状态的个体,3月开始筑巢;在法属圭亚那为7月至10月,在秘鲁东部和亚马逊其他地区为6月至7月。已知的巢穴位于活跃的白蚁巢内,通常与Dolichoderus蚂蚁共存,巢室平均直径17.9厘米,高15厘米,入口隧道直径7.3厘米,长度19.1厘米,向上倾斜56度。每窝产卵2至3枚,接近白色。
区别辨识:与灰尾美洲咬鹃相似,但可通过红喙和雄鸟特有的白色胸带来区分。雌鸟与灰尾美洲咬鹃雌鸟的区别在于黄色下颌。T. m. macroura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翼部斑纹更粗,尾羽上部蓝绿色更明显,翼和尾更长;T. m. eumorphus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翼部较暗,尾部更蓝,白色胸带更窄。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巴拿马运河区东部至委内瑞拉北部,亚马逊盆地,包括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巴西、秘鲁等地。在巴拿马、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和秘鲁较为常见。
其他:在玻利维亚,黑尾美洲咬鹃在雨季会从干燥森林迁移到低地雨林。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尾美洲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