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鼠鸟(英文名:White-backed Mousebird,学名:Colius colius),是鼠鸟目鼠鸟科鼠鸟属的体型较大的鸟类。其独特之处在于灰白色条纹的超长尾羽,尾部长度几乎与身体等长,可达29-32厘米,体重介于38-64克之间。白背鼠鸟分布于非洲西部和中部南部地区,从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南部向东至南非中央特兰斯瓦尔和东开普省。
外形特征:成年白背鼠鸟具有轻灰色头部、羽冠和上体,背部有一条窄白色条纹,两侧由更宽的黑色条纹包围,通常被翅膀遮掩,仅在特定姿态下可见。明亮的酒红色臀部斑块显著,长长的尾羽呈渐变状。面部的眉纹区、下巴和上喉部为深灰至黑色,腹部为淡黄色,胸部带有紫罗兰色调。翅膀下方呈现引人注目的黑白相间图案,喙为蓝白色,尖端黑色,腿和脚为珊瑚红色,虹膜呈深棕色。幼鸟缺乏成鸟的酒红色臀部斑块,下巴和喉咙颜色较浅,胸部呈淡黄色,喙上部为蓝绿色,下部为暗灰色。
鸣叫特征:发出短促尖锐的嗡嗡声,接触和飞行叫声类似于但比斑鼠鸟更为悦耳,例如"zwee, wewit",每个短语通常以2-3个尖锐、甜美的哨音开始,逐渐过渡到一系列14个噼啪声,持续约15秒,以"krik, krik"结束。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树木和灌木丛生的环境,尤其偏好半干旱和干旱地带的河流带树丛,如金合欢、Euclea和Rhus。它们是定居性鸟类,但在某些条件下可能进行游荡移动。主要食物来源为各种水果、叶子、花朵和花蜜,已知在南非的饮食中包含27种水果、7种叶子和4种花朵。在卡鲁地区,Lycium的浆果被认为尤为重要;在纳米布沙漠,Salvadora persica极为重要。其他重要食物来源包括Phoenix、Sideroxylon、Ehretia、Ficus、Rhus、Diospyros、Euclea和Olea等属植物,这些同样为斑鼠鸟和红脸鼠鸟所重视。
生长繁殖:全年皆可繁殖,高峰期出现在9月至12月(雨季),多数地区繁殖期延长至次年1月至4月。一夫一妻制,领地性,但合作繁殖,巢杯形状,内部尺寸约为60毫米×45毫米,由枝条、茎和草构成,衬以细草、植物绒毛、蜘蛛网、羊毛和羽毛,经常用开花的枝条装饰。巢建于1.2至6米高(最常见1.5至2.5米)的浓密、常带刺的树木或灌木旁,偶尔靠近黄蜂巢。每窝平均产蛋3.1枚,总数1至8枚,间隔至少一天产一枚,孵化由双亲共同承担,但孵化期未知。雏鸟孵化26天后能够进行短距离飞行。
区别辨识:与其他鼠鸟种类相比,白背鼠鸟具有独特的背部白色条纹和两侧的黑色条纹,以及鲜明的酒红色臀部斑块。喙为蓝白色,尖端黑色,腿和脚为珊瑚红色,这些特征帮助区分它与斑鼠鸟等近缘种。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非洲的纳米比亚至博茨瓦纳南部,向东南延伸至南非,包括中央特兰斯瓦尔和东开普省。
其他:在适宜的农业灌溉区域和相关的人类居住地,如果园、农场和花园中,白背鼠鸟数量有所增加,显示了对人类活动的适应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背鼠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