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瘤凤冠雉(英文名:Yellow-knobbed Curassow,学名:Crax daubentoni),是鸡形目凤冠雉科凤冠雉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的黑色与白色相间、具有显著卷曲羽冠的鸟类。雄鸟特征为喙基部的黄色瘤状突起,雌鸟则有淡灰色的喙,胸腹部有细白横纹。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东北部和委内瑞拉北部的森林及林地。
外形特征:黄瘤凤冠雉体长介于84至92.5厘米之间,雄鸟体重通常在2925至3200克范围内,但也有记录显示有1625克重的个体;雌鸟的平均重量为2325克。雄鸟具有独特的黄色瘤状突起和肉垂,雌鸟则没有这一特征,其喙呈暗色,胸腹处有白色斑纹。雄鸟和雌鸟都呈现黑色与白色的对比,下腹部和尾羽尖端为白色。
鸣叫特征:雄性黄瘤凤冠雉的叫声独特,被称为‘炸弹掉落式’的下降哨声,有时会与翅膀拍打展示或深沉的轰鸣声结合,哨声持续约4秒,通常在清晨至上午时段从地面或树顶发出。
生活习性:黄瘤凤冠雉偏好栖息于画廊森林和高灌木丛,特别是在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草原地区。它们也出现在山脚和崎岖地带,尤其在河流旁或有森林覆盖的山谷和沟壑。该物种在旱季会聚集在剩余水源附近,筑巢倾向于靠近森林边缘或密集灌木丛中。
生长繁殖:黄瘤凤冠雉的繁殖期在五月到六月,即雨季初期。它们的繁殖系统可能为一雄多雌制。巢穴由树枝和藤蔓构成,内衬树叶和草,一般位于树上,高度约为6.7米,常被藤蔓遮掩。每窝产两枚白色蛋,孵化期大约28天,主要由雌鸟独自承担。
区别辨识:雄性黄瘤凤冠雉以其黄色的瘤状突起和肉垂而独树一帜,而雌鸟则通过其黑色的喙和胸部及下腹部的淡色条纹与其它凤冠雉科物种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黄瘤凤冠雉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北部,从马拉开波盆地和塔奇拉州东至苏利亚州和莫纳加斯州,以及邻近的哥伦比亚东北部,包括拉瓜希拉、北桑坦德、博亚卡和阿劳卡等地。在哥伦比亚,海拔分布于500至1500米之间;在委内瑞拉,则位于100至800米之间。
其他:尽管黄瘤凤冠雉在当地某些区域仍相对丰富,但由于森林向稻田的转化,其数量正在减少,尤其是在委内瑞拉的草原地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瘤凤冠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瘤凤冠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