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冠雉(英文名:Horned Guan,学名:Oreophasis derbianus),是鸡形目凤冠雉科角冠雉属的鸟类。为古代鸟类家族的一员,与澳洲的巨鸟科(Megapodiidae)有亲缘关系。这种珍稀鸟类仅分布于墨西哥东南部(恰帕斯州和奥阿哈卡州)、危地马拉南部,可能也存在于洪都拉斯部分地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顶部的红色角状突起,全身呈现黑色并带有蓝色光泽,喉咙、胸部及上腹部点缀着白色的斑点。
外形特征:角冠雉体型长约75至85厘米,头部较小,腿长且强壮,尾部长而宽。成年个体头部、颈部和上体为黑色,带有蓝绿色光泽。尾巴为黑色,靠近基部有一条宽阔的白色带。喉咙、胸腹和上腹部为白色,带有黑色斑点,下腹部和两侧为棕色。拥有红色的小肉垂、白色的眼珠、黄色的喙以及红色的腿和脚。雄鸟和雌鸟在外表上相似,但雄鸟的角、翅膀、尾巴和跗跖比雌鸟更长。幼鸟与成鸟类似,但色泽较暗淡,角较小。
鸣叫特征:角冠雉的鸣叫特征明显,雄鸟和雌鸟的叫声各有特色。雄鸟的主要叫声是一种非常低沉、缓慢而柔和的‘哞哞声’,由七个音符组成,开始是一声短暂的哼鸣,接着是六组成对的哼鸣声。雌鸟的叫声较为嘶哑且响亮,通常是对雄鸟叫声的回应,包括一系列重复的‘咕噜咕噜’声或‘哇呜哇呜’声。
生活习性:角冠雉全年居住在其分布范围内,偏好湿润的常绿山地森林,云雾林和松栎混交林。海拔主要在2300米至3100米之间,偶尔可低至1200米或高达3350米。它们主要以各种果实为主食,绿叶也是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偶尔食用花朵和少量昆虫。它们在森林各层单独或小群体觅食,甚至在地面活动。它们可能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在二月至三月的低降雨月份,此时幼鸟在五月雨季回归前已成长至半大。据信实行一雄多雌制,雄鸟在繁殖季节中会轮流与3到5个雌鸟相处,每只雌鸟停留3到9天。巢筑在高树上,由干燥的树叶和寄生植物的根构成,雌鸟单独孵化两枚白色的蛋,孵化期为34到36天。幼鸟在孵化后3到6天离开巢穴。
区别辨识:角冠雉的辨识特征在于其头部顶部的红色角状突起,全身黑色并带有蓝色光泽,以及白色的喉咙、胸腹和上腹部,下腹部和两侧为棕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色泽较暗,角较小。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角冠雉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东南部(恰帕斯州和奥阿哈卡州)和危地马拉南部,可能也存在于洪都拉斯部分地区。它们偏好海拔在2300米至3100米之间的湿润常绿山地森林,偶尔可低至1200米或高达3350米。
其他:角冠雉的数量受到栖息地丧失、非法狩猎和分布地的限制,导致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角冠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角冠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