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翠蜂鸟(英文名:Cuban Emerald,学名:Riccordia ricordii),是雨燕目蜂鸟科 Riccordia 属的鸟类。分布于古巴主岛、大松树岛(Isla de la Juventud)和若干离岸小岛,以及巴哈马群岛的多个岛屿。好斗的蜂鸟,以花蜜和昆虫为食,偶尔也会捕食空中飞虫。雄鸟翠绿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喙基部是其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雄性古巴翠蜂鸟体长10.5至11.5厘米,体重2.5至5克,拥有略向下弯曲的短喙,上喙呈暗黑色,下喙红色,仅尖端为黑色。头部前方为暗褐色,眼后有一小块灰白色斑点。背部深绿带青铜色光泽,腹部为金属绿色,尾下覆羽白色,尾羽深叉,中央四对尾羽呈金属青铜色至绿青铜色。雌鸟相似,但体型略小,腹部为灰褐色,两侧至尾下覆羽为白色,尾羽较不深叉。幼鸟背部颜色较暗淡。
鸣叫特征:雄鸟的鸣唱为一系列高音调的滚音和金属声,例如"zzi zzi zzi-zzi zzih",而雌鸟则发出独特的高音调"seeeee"飞行叫声,有时重复2至5次。
生活习性:古巴翠蜂鸟广泛分布于多种森林环境,从海平面到海拔至少1300米,偶尔高达约1975米。它们主要在低地活动,栖息于湿润和干旱的开阔森林。在大巴哈马岛上,它们常见于开放松树林下的灌木丛、沿海灌木林、花园、公园和种植园。觅食高度通常在1至6米之间。
生长繁殖:全年均可繁殖,但在古巴主要集中在4月至7月。它们会在像仙人掌一样的Euphorbia nivulia上密集筑巢,巢间距平均约为30厘米,巢呈杯状,由苔藓和植物纤维构成,外面缠绕着树皮和蜘蛛网的细丝。每次产卵两枚,孵化期为15至16天,仅由雌鸟承担。雏鸟背部有两行淡黄色绒毛,离巢时间为19至22天。首次繁殖发生在第二年。
区别辨识:古巴翠蜂鸟与较小的吸蜜蜂鸟雌鸟相似,但后者尾羽更短,尾端蓝色且带有白色尖端。与红喉北蜂鸟雌鸟相比,古巴翠蜂鸟的尾羽更长且分叉,尾尖无白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古巴翠蜂鸟在大部分分布范围内常见,能够适应人类创造的生境。
地理分布:古巴翠蜂鸟分布在古巴主岛、大松树岛(Isla de la Juventud)和若干离岸小岛,以及巴哈马群岛的多个岛屿,包括大巴哈马岛、大阿巴科岛、安德罗斯岛和格林岛。偶尔作为迷鸟出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其他:历史上曾被认为与C. swainsonii和C. maugaeus关系密切,这三个物种以前被归类在Riccordia属中。† C. bracei曾被认为是古巴翠蜂鸟的一个已灭绝亚种,但现在认为它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古巴翠蜂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古巴翠蜂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