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冠雉(英文名:Trinidad Piping Guan,学名:Pipile pipile),是鸡形目凤冠雉科鸣冠雉属的鸟类。大型的鸟类,外观类似火鸡,仅见于特立尼达岛的森林中。其全身黑色,翼部和头部有白色斑点,面部呈淡蓝色,喉部有一片天蓝色的皮肤褶。当地人称之为‘pawi’,因狩猎而极度濒危,目前仅在少数地方,如Grand Riviere镇附近,能定期观察到。
外形特征:鸣冠雉体型大,约65至69厘米长,体重2500至3300克。雄鸟比雌鸟略大,上翼覆羽上的白色斑块更明显且较大。与相比,鸣冠雉颜色更偏向棕色,光泽较暗淡,头顶主要是深色。成年鸟近黑色,幼鸟体羽更偏棕色,头部和翼覆羽上的白色标记较少。
鸣叫特征:鸣冠雉发出一系列拉长的上升哨音,有时在飞行中会大声拍打翅膀。其叫声包括单一响亮的‘啪嗒’声,随后是4至6个引子‘啪嗒’声,接着是一连串鼓点般的颤音,通常在黎明时分发出。此外,还有薄薄的‘pee-oo’或‘pyoo’声,由独处或群体中的个体发出,可能用于联系;鸭子般的低哑叫声;单个上升的哨音;以及与展翅飞行展示结合的歌曲,由3至5个上升的哨音组成,持续约5秒,每个音符的起始音调都略低于前一个。
生活习性:鸣冠雉主要栖息于特立尼达岛东北部的偏远高大原始森林中,树冠高度可达40至50米,偏好地面覆盖稀疏、树冠闭合、丰富的藤本植物和寄生植物的环境。它们倾向于在陡峭的丘陵地带,有深谷和丰富的水道,海拔400至900米的地方活动,偶尔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也有记录。鸣冠雉主要以树木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包括至少14种不同的物种,如Virola surinamensis、Ocotea glomerata等。它们也吃嫩叶和偶尔的昆虫。鸣冠雉主要在小群中觅食,通常聚焦于特定区域长时间觅食,甚至在天黑后1至2小时仍在活动。它们几乎完全生活在树上,仅偶尔下地。
生长繁殖:鸣冠雉的繁殖季节似乎很长,记录显示在大多数月份都有繁殖活动,包括3月至4月的交配,1月的雌鸟带卵,3月和4月的小鸡,以及11月、1月、2月和5月的幼鸟。巢通常是位于离地面不远的植被缠绕中的树枝平台。一窝产两个蛋。关于繁殖的更多信息尚不可得。
区别辨识:鸣冠雉与相比,颜色更偏向棕色,光泽较暗淡,头顶主要是深色。幼鸟的体羽更偏棕色,头部和翼覆羽上的白色标记较少。在特立尼达岛上,它是唯一的本地鸟类,与其他鸟类通过其独特的外观和声音易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CITES: I(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鸣冠雉曾经在全岛广泛分布,数量众多,直到1940年代或1950年代。现在,它可能仅限于特立尼达岛东北部的东部山脉上方400米以上,偶尔在阿瑞玛山谷和其他地方的山麓有目击记录。估计剩余的适宜栖息地仅有150至350平方公里。总数量大约在1980年约为100只,最近估计在70至200只之间。栖息地丧失和过度狩猎是其显著下降的原因。
地理分布:鸣冠雉分布于南美的特立尼达岛,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山脉,特别是阿瑞玛—布兰奇苏斯路以东的地区。在阿瑞玛山谷和其他地方的山麓偶尔有目击记录。
其他:鸣冠雉是特立尼达岛唯一的本土鸟类,曾经广泛分布于全岛,包括北方山脉和南部的Trinity Hills,以及低地地区如Nariva沼泽和Aripo草原。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鸣冠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