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隐蜂鸟(英文名:Great-billed Hermit,学名:Phaethornis malaris),是雨燕目蜂鸟科隐蜂鸟属的鸟类。隐蜂鸟中分布最广的中型蜂鸟,体长13–17.5厘米,雄鸟重4.5–10克,雌鸟4–8克。最显著特征是极长而弯曲的喙、暗色面颊被浅色眉纹和髭纹框起、中央尾羽白色且显著延长。整体羽色黯淡,背部呈铜绿色,腹面浅黄褐或带灰。分布于南美北部低地,主要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绿 terra firme 雨林下层,亦见于前山、湿润热带与过渡林、竹林及灌丛。
外形特征:成鸟雌雄均具极长而显著下弯的喙,雄鸟喉部条纹微弱或缺失;面颊暗色,由浅色眉纹与髭纹围出明显轮廓。中央一对尾羽白色且明显延长,其余尾羽具铜绿光泽,最长上尾覆羽仅具两条浅赭色带。背部整体铜绿色,腹部淡黄褐至灰褐色。雌鸟翼略短,喙稍短且弯曲度略大。幼鸟上体羽缘呈浅赭色。各亚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与体色:指名亚种体型最大(平均翼长70毫米),下体最深;insolitus 较指名亚种小(64毫米),与 moorei(65毫米)渐渗,后者下体更淡更灰;bolivianus 体型小,喉胸暗褐,腹橙赭;margarettae 体型小(63毫米),下体色似 bolivianus 但尾色可能更浅;ochraceiventris 体型与 moorei 相近(65毫米),胸腹亮橙色最鲜艳。
鸣叫特征:鸣唱为连续而节奏均匀的双音节“slee-up”声,每秒约1–1.5个音符,部分亚种(如指名亚种)可重复两至三个音符。飞行中常发出尖锐的“skweep!”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 terra firme、前山、湿润热带及过渡常绿林的林下,亦见于次生林、竹林和灌丛;ochraceiventris 亚种可进入洪水林 igapó。活动范围通常在海拔600米以下,但在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可至1500米,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可至1650米,最高记录达2400米。觅食方式为“巡花觅食”(trap-lining),主要取食 Heliconia、Pitcairnia 等植物的花蜜,同时捕食小型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区而异:法属圭亚那记录巢期8–12月;玻利维亚生殖腺活动6–9月,秘鲁6–11月。巢呈长锥形吊袋状,整体高于 P. superciliosus mulleri,指名亚种巢高215毫米,外径42毫米,内径22毫米。每巢产卵2枚,仅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以上;雏鸟约20–23日龄离巢。
区别辨识:与长尾隐蜂鸟极似,但雄鸟喉部条纹微弱或缺失;与西长尾隐蜂鸟区别在于上尾覆羽仅两条浅赭色带。雌鸟较雄鸟翼短、喙短且更弯。幼鸟上体羽缘具浅赭色边缘,可与成鸟区分。各亚种间主要通过体型(翼长)、体色深浅及腹部色调加以鉴别。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列入 CITES 附录Ⅱ。亚种 margarettae 局限在东部巴西的残存森林,若生境继续破坏,其地位可能恶化。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指名亚种分布于苏里南至巴西阿马帕州中部;insolitus 见于哥伦比亚东部、委内瑞拉南部及巴西北部亚马逊地区;moorei 分布于哥伦比亚东部与南部、厄瓜多尔东部及秘鲁东北部(马拉尼翁河以北);ochraceiventris 分布于秘鲁东北部(马拉尼翁河以南)及巴西西部亚马逊河以南至马德拉河下游;bolivianus 由秘鲁东南部延伸至玻利维亚中部及巴西马德拉河与塔帕若斯河之间;margarettae 局限在巴西东部沿海,从伯南布哥州南至圣埃斯皮里图州。
其他:系统学上曾被视作单型种,但经研究,多数原先归入 长尾隐蜂鸟的亚种与现种亲缘更近。ochraceiventris 及 margarettae 曾被提议提升为独立种,尚待进一步证据,巴西隐蜂鸟属的全面修订预计会给予 margarettae 种级地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嘴隐蜂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嘴隐蜂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