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卡冠雉(英文名:Cauca Guan,学名:Penelope perspicax),是鸡形目凤冠雉科冠雉属的鸟类。仅见于哥伦比亚西部和西南部的特定区域,尤其是考卡河谷一带。这种鸟拥有鲜明的肉桂色翅膀和尾巴,以及显著的喉部皮肤斑块,与安第斯冠雉明显不同。主要栖息于云雾森林中,偶尔会在地面觅食。尽管在其分布范围内较为罕见,但在某些保护区,如Otún Quimbaya保护区,却容易见到。
外形特征:成年考卡冠雉体长约76厘米,平均体重约为1197克。背部、臀部、翅膀、腹部和尾巴主要呈丰富的栗色;腹部和大腿上有不显眼的深色标记。头部至胸脯的羽毛边缘有明显的白色鳞状斑点。幼鸟的描述不详,但可能与成鸟相似。体型比紫冠雉大,后者有明显的条纹外观和橄榄棕色的后身;而比安第斯冠雉小,后者有极小的喉囊,背部和翅膀的栗色较暗淡。
鸣叫特征:考卡冠雉的叫声通常响亮而粗糙,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和受到惊吓时。已知的鸣唱是一连串响亮的‘chiriwichi, chiriwichi, chiriwichi…’,主要在清晨发出,尤其是在2月至6月间。当群鸟重新聚集时,会发出柔和的下滑哨声。在警戒时,会发出一系列快速的‘quan…quan’音节,有时会明显加速。
生活习性:考卡冠雉主要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中,海拔高度从1200米到2100米之间,但记录显示其活动范围可低至816米,高至2690米。它们在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活动,甚至在靠近道路和异国树种如中国白蜡树和帕图拉松树种植园的树丛中也能发现。它们大部分时间在中层和上层林冠活动,但在边缘地带会下降至较低的位置。以多种水果为主食,同时也吃树叶和花,尤其在水果稀缺时会大量食用中国白蜡树的嫩叶。
生长繁殖:繁殖期似乎与雨季和水果丰盛期相吻合,一般在9月至10月和2月至3月。巢筑于地面1.8米高的松树桩上,由干叶构成,被蕨类植物遮掩。另一个巢位于9月,由细枝组成,周围有蕨类植物和藤蔓,位于倒下的Myrcia树上。巢的尺寸大约为直径34厘米,深度25厘米,由Gleichenia sp.的叶子和茎构建。每窝产两枚白色的蛋,大小约为73.9-78.9毫米×49-53.4毫米,重94-96克。孵化由雌鸟单独完成,需时约29天。雏鸟出生时类似于安第斯冠雉的雏鸟,5个月左右变得与成鸟相似,但会与成鸟一起生活约一年。
区别辨识:与安第斯冠雉的区别在于更亮的肉桂色翅膀和尾巴,更大的喉部皮肤斑块,以及在较低海拔处发现。与安第斯冠雉相比,体型较小,喉囊更小,背部和翅膀的栗色较暗淡。与紫冠雉相比,外表有明显的条纹而非鳞片状。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哥伦比亚西部,主要集中在考卡河谷的中部和上游,包括里斯阿拉尔达、昆迪奥、考卡山谷和考卡省。在西部安第斯山脉西侧相对较少见,主要出现在低山口。
其他:考卡冠雉的历史分布区从24,900平方公里缩减至仅750平方公里,且高度碎片化。曾被认为可能灭绝,但后来发现在几个区域仍有小而稳定的种群存在。栖息地破坏和狩猎是导致其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考卡冠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