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棕雨燕(英文名:Fork-tailed Palm Swift,学名:Tachornis squamata),是雨燕目雨燕科侏棕雨燕属的鸟类。体型细长、尾部分叉明显的雨燕。其分布广泛,遍及南美洲亚马逊地区,东至巴西东部,北至哥伦比亚东部,南抵玻利维亚北部和秘鲁东部,同时出现在圭亚那地区和特立尼达岛。常与Mauritia棕榈树紧密相关,也可见于城市和乡村环境中。
外形特征:该物种具有独特的狭窄身形,翅膀狭长,尾部深叉,通常保持闭合状态。上体呈暗褐色,腹部颜色较浅,腹部下方带有白色斑点。尾羽长而深叉,平时闭合形成尖锐的末端。雄雌相似,幼鸟的上体羽毛边缘带淡黄色调,头部略显黄褐色。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的颤音,如‘trrrrreeeee’、‘d-z-z-z-z-z’或‘bzzzzzz bzz bzzzzzz’,声音嗡嗡作响。
生活习性:叉尾棕雨燕全年在栖息地停留,以空中昆虫为食,经常成小群活动,数量可达10只左右。它们的饮食多样,包括至少九个昆虫目,但在某些地区,其饮食可能主要由蚂蚁和白蚁组成,这可能随地理位置或季节而变化。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域而异,例如在特立尼达岛为4月至6月,在巴西中部为9月至11月。仅在棕榈树中筑巢,最常见的是在Mauritia flexuosa棕榈树中,巢穴由羽毛和唾液构成,呈杂乱的长条状,底部有入口,悬挂于枯萎的棕榈叶上。通过飞行中从鸽子、鹦鹉等鸟类身上拔取羽毛来收集筑巢材料。每窝产卵三枚,孵化期约21天。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如西印棕雨燕和侏棕雨燕相比,叉尾棕雨燕具有更长更深的尾叉,体色较为灰暗,体型修长。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包括巴西东部、玻利维亚北部、秘鲁东部、哥伦比亚东部、委内瑞拉南部和东部、圭亚那地区以及特立尼达岛和托巴哥岛。栖息于低地,最高可达海拔1,000米,常见于有棕榈树的潮湿和湿润草原、棕榈沼泽、河流森林和城市区域。
其他:适应力强,能在人类居住区附近生存,装饰性种植的棕榈树为其提供了筑巢场所。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叉尾棕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