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针尾雨燕

White-throated Needletail Hirundapus caudacutus

白喉针尾雨燕(英文名:White-throated Needletail,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是雨燕目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鸟类。大型的针尾雨燕属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和西伯利亚中部至俄罗斯东北部和日本。以其独特的白色喉部和背部淡灰色为显著特征。体长约20厘米,重约110至120克,体态粗壮,呈桶状。

外形特征:白喉针尾雨燕体长21厘米左右,体态雄健,翅膀长且刀状,身体酷似子弹。额部颜色为黑褐色或灰白色,背部乌白色,腰部烟褐色,其余上体部分黑色,带有蓝绿色光泽。尾羽先端呈针刺状,极为独特。颏部、喉部、胁部及尾下覆羽均为白色,形成鲜明对比。下体其余部位为褐色。喙黑色,脚部颜色为褐红色。幼鸟相比成鸟色泽较暗淡,喉部颜色较深,通常缺乏成鸟明显的背斑,翼和尾部光泽较弱,尾下覆羽尖端黑色,下胁部有黑色条纹和斑点,额头和眼圈通常是灰褐色或灰棕色。

鸣叫特征:叫声为急促的蝉鸣或啾啾声,音调较高,能在相当远的距离被听到。有时发出响亮而尖锐的叫声,类似沙锥鸟的叫声。

生活习性:白喉针尾雨燕栖息于海拔1800-2000米的岩壁或破庙附近,快速飞越森林及山脊,偶尔低飞于水面捕食。它们主要以飞行中的昆虫为食,如甲虫、飞虱、膜翅目昆虫、等翅目昆虫、鳞翅目昆虫和直翅目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西伯利亚和日本的白喉针尾雨燕,会在5月底至6月初开始筑巢。巢由碎屑构成,直径约为35-50厘米,位于树洞底部,如落叶松或橡树。每窝产2-7枚白色蛋,平均尺寸为32.2毫米×22.3毫米,重量在7.9至8.9克之间。孵化期大约40天,期间由双亲共同孵卵。雏鸟孵化时盲目无毛,离巢期为40-42天。

区别辨识:与其他针尾雨燕的区别在于其清晰的白色喉部斑块。灰喉针尾雨燕的喉部斑块较模糊且颜色较暗淡,且缺乏苍白的额头。与褐背针尾雨燕紫针尾雨燕的区别在于其尾部形状更为方正。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大陆的喜马拉雅山脉从巴基斯坦至中国南部和西伯利亚中部至俄罗斯东北部和日本。冬季迁徙至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在中国东北、西藏、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有分布。

其他:白喉针尾雨燕在澳大利亚某些地区的数量曾高达数万只,但近年来由于西伯利亚森林的加速破坏,导致其在澳大利亚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喉针尾雨燕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