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夜鹰(英文名:Eared Poorwill,学名:Nyctiphrynus mcleodii),是夜鹰目夜鹰科弱夜鹰属的小型夜行性鸟类,仅见于墨西哥西部。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头部的冠羽,形成类似耳朵的突起,因此得名。体长约为20至21厘米,体重在24至37克之间。耳夜鹰栖息于半干旱山地的松林和橡树林,偶尔也会出现在云雾林下方的山坡或过耕地上。
外形特征:耳夜鹰上体灰褐色,翼覆羽带白色斑点,肩羽上有明显的黑斑。颈部有一圈较宽的白色环带,喉部有显眼的白色条纹。腹部淡灰色,腹部下方呈淡黄色,带有白色小斑点。尾羽除中央一对外,其余皆有白色尖端。存在红棕色变异个体,颜色偏向肉桂色至红棕色。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更倾向于红棕色变体。
鸣叫特征:雄性耳夜鹰发出响亮而突然的‘peeyo’或‘peejo’声,以强调结尾,每2至3秒重复一次,有时略带模糊音质,夜间从地面或树上歌唱。此外,还会发出下降波动的‘teu-uu-uu’声。受干扰时,雌鸟会发出短促颤音。
生活习性:耳夜鹰主要栖息在半干旱的山地松林和橡树林,活动范围在海拔600至2500米之间,但主要在2000米以下。它们通常为留鸟,但在特定季节可能会进行局部迁移。以昆虫为食,尤其是甲虫和蛾子,通过从树上或地面短暂飞翔捕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可能在4月至6月之间。巢建在短草丛中的悬崖底部或松树丛中,没有巢结构,直接在地面或松针上产卵。每窝产两枚象牙白色的蛋,无斑点,由双亲共同孵化。
区别辨识:与相比,耳夜鹰更偏褐色,具有伸长的胸羽和竖立的耳羽,且鸣唱不同。耳夜鹰的鸣声与略有相似,但有明显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耳夜鹰分布于墨西哥西部,包括奇瓦瓦、索诺拉、哈利斯科和科利马等州,以及格雷罗和瓦哈卡州的部分地区。在瓦哈卡州的记录显示,它们可能在2月至5月间进行季节性迁移。
其他:耳夜鹰曾被列为近危物种,但自2004年起,IUCN将其评级为无危。尽管其种群被认为正在减少,但尚未发现直接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耳夜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