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夜鹰

White-winged Nightjar Eleothreptus candicans

白翅夜鹰(英文名:White-winged Nightjar,学名:Eleothreptus candicans),是夜鹰目夜鹰科镰翅夜鹰属的鸟类。珍稀的夜行性鸟类,广泛分布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北部、巴西中南部以及巴拉圭东部。这种鸟体型较小,全身呈现淡灰色,带有暗褐色斑点,最显著的特征是白色的眉纹和髭纹。雄鸟在飞行中会展现出白色的翅膀和尾部,而雌鸟的羽毛则缺乏白色部分,下体呈淡黄色。

外形特征:白翅夜鹰体长约19至23厘米,体重在46至55克之间,雌雄两性有明显的性别二型性。上体颜色为浅灰棕色,饰有黑色斑点和条纹,头部顶部的黑色斑点尤为明显,没有颈圈。翼下覆羽白色,边缘呈褐色,饰以黑色斑点。肩羽为灰棕色,带有醒目的黑色标记,内侧羽毛通常呈淡黄色。面部有一条宽阔的淡黄色亚髭纹,下喉周围有一排淡黄色斑点。胸部颜色为灰棕色,带有一些栗色和赭色,饰有棕色的条纹和斑点;其余下体部位均为白色。雌鸟的下体为淡黄色,羽毛中没有白色部分。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颜色更偏向褐色,缺少翅膀和尾巴上的白色。

鸣叫特征:雄鸟的领地叫声为柔和的波动哨声‘tshere-she-shew’,在空中追逐时发出。报警叫声包括类似的哨声和突然的‘eek’叫声。

生活习性:白翅夜鹰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地,散落着树木(如Tabebuia caraiba和Anadenanthera spp.)和灌木丛,如干燥的开阔草原,开放的cerrado或草地,散布着灌木、棕榈树、白蚁丘和蚂蚁丘。它们也会出现在火灾后再生的草地。它们通常避免高草区,有时会出现在查科林地,但这种情况似乎极不可能。它们在海拔从海平面到210米的高度活动。白翅夜鹰可能在部分范围内迁徙,但这一行为尚不清楚。

生长繁殖:白翅夜鹰的繁殖行为直到最近才被发现,第一个巢穴是在1997年找到的。在东巴拉圭的研究中,雄鸟的展示行为从8月底持续到次年1月初,产卵则从9月中旬持续到11月中旬。卵直接产在地面上,通常位于草丛之间;一窝产2枚卵,颜色为浅奶油色,带有可变的深褐色和紫灰色斑点和斑块,平均尺寸为27.7毫米×21.0毫米,新产下的卵重量约为6.7克;雏鸟在孵化当天的平均体重约为5.2克;孵化成功率高达86%;孵化期为19天;雏鸟期大约为19至20天。

区别辨识:白翅夜鹰雌雄差异明显,雄鸟在飞行中展示出的白色翅膀和尾部是其独特之处,而雌鸟的羽毛中缺乏白色部分,下体呈淡黄色。与小夜鹰雌鸟相比,后者图案更为复杂,喉部较浅,翼覆羽上有独特的淡色斑点。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白翅夜鹰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北部(贝尼州的贝尼生物站)、巴西中南部(戈亚斯州的埃马斯国家公园)以及巴拉圭东部(坎迪内尤的Mbaracayú森林自然保护区,圣佩德罗的Laguna Blanca)。在巴西的历史记录还来自马托格罗索和圣保罗州。

其他:白翅夜鹰受到农业和牧场开发以及故意引发的野火对其繁殖地的严重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翅夜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翅夜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