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小冠雉(英文名:Rufous-headed Chachalaca,学名:Ortalis erythroptera),是鸡形目凤冠雉科小冠雉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红褐色头部著称。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极西南部、厄瓜多尔西部和秘鲁西北部。该物种拥有醒目的外观特征,包括红褐色的头部和颈部,灰棕色的背部,以及奶油色的下胸和腹部。
外形特征:棕头小冠雉体长介于56至66厘米之间,体重约620至645克。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红褐色的头部和颈部,背部呈灰色至棕色。中央尾羽为深灰色,而外侧尾羽近体部为灰色,外半部分为栗色。下胸和腹部为奶油白色。主要飞羽明亮的栗色。眼睛为棕色,周围环绕着暗蓝灰色的裸露皮肤。腿脚颜色为淡蓝色。幼鸟特征未详细描述,但可能与成鸟相似。
鸣叫特征:棕头小冠雉的鸣声非常粗糙,常在清晨前开始,重复发出“kwak-ar-ar-ar”、“cha-cha-kaw”或更尖锐的“kra-kra-kra”叫声,通常由雄鸟发起。此外,成对的鸟还会发出柔和的咕咕声或咯咯声,以及刺耳的“cow”音和快速重复的“kawuck”声。
生活习性:该物种栖息于热带沿海地带的干燥落叶林和湿润云雾林,偶尔出现在农业用地。它们在森林中层活动,最高可达1800米左右。在旱季,永久水源可能对它们很重要。主要以果实为食,已知会啄食树叶和摄食咖啡浆果、无花果、黄檀果和木棉的猫须花。群体通常由2到7只组成。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疑似与雨季同步,大致在1月至5月间。圈养条件下,一窝产3枚卵,孵化期约为26至28天。雏鸟上部毛色不均匀,从锈棕色到深棕色再到黑色,下部较浅。大约6个月大时达到成年体型。
区别辨识:与栗翅小冠雉相比,棕头小冠雉的尾端为栗色,下胸和腹部更呈奶油色。叫声独特,明显比同类物种的叫声更慢、更简单、音调更低。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棕头小冠雉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西部和秘鲁西北部,少量分布于哥伦比亚极西南部。在厄瓜多尔的Sozoranga山区、Loja和El Oro有记录,以及秘鲁西北部的Tumbes国家森林等地。
其他:尽管在一些受保护区域如Machalilla国家公园和Tumbes国家森林中被发现,但栖息地破坏和狩猎仍然是主要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头小冠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