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毛腿夜鹰

Spotted Nightjar Eurostopodus argus

斑毛腿夜鹰(英文名:Spotted Nightjar,学名:Eurostopodus argus),是夜鹰目夜鹰科毛腿夜鹰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干燥地区的夜行性鸟类。此物种在澳大利亚内陆较为常见,其显著特征为灰褐色羽毛上点缀着红棕色领圈和大量斑点与横纹。斑毛腿夜鹰活跃于开放林地至沙漠地带,偏好沙石地面和落叶丰富的环境。

外形特征:斑毛腿夜鹰体型小至中等,长度约为27-35厘米,体重在75-132克之间,两性相似。上体呈灰褐底色,饰以灰白斑点;头顶中央有黑色条纹边缘泛棕;颈部有一圈明显的淡色环带;翅膀覆羽具灰白斑点,翼缘有显眼的淡色斑点;下颚处有淡色条纹,喉部有大片白色斑块;下体灰褐色,腹部和侧腹则为棕色与淡色条纹相间。成年个体在四根最外侧初级飞羽上有大型白色斑点,但尾部缺乏白色标记。虹膜深棕色,喙及腿脚呈棕色。

鸣叫特征:斑毛腿夜鹰的叫声独特,雄鸟的歌声是一系列快速上升的“whaw”音符,随后是气泡般的咕噜声,通常从地面发出。警戒时会发出深沉的吠叫或连续的churr声;还有咕哝、咕噜和爆裂声;在威胁和防御时会发出低沉的嘶嘶声;成鸟会对幼鸟发出低沉的哼声,而雏鸟则发出柔和的啾啾声和颤音。

生活习性:斑毛腿夜鹰栖息于多种生境,包括开放林地、灌木丛、草原、沙丘草甸、热带雨林边缘以及红树林。它们偏爱温暖干燥的气候,避免高湿度和凉爽的森林环境。夜间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常在地面休息,很少在树上栖息。在水源附近,它们能边飞边饮水。

生长繁殖:繁殖期大致在8月至翌年2月,可能主要集中在9月至11月,若前一年冬季过于干旱则可能不繁殖。一般每窝仅产一枚卵,有时双窝育雏。领地意识强,可能在同一领地持续数年。巢位多选在树下或石头旁,通常靠近山顶或山脊,靠近前一年的巢址。巢穴简单,卵直接产在落叶或裸土上。卵为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为淡黄绿色、黄色橄榄或橄榄绿,带有紫色或棕色斑点。两性共同孵化,孵化期约29-33天。成鸟在巢位受威胁时会做出防御或吸引注意力的行为。雏鸟半早熟,出生时覆盖着红棕色或栗色绒毛,由双亲共同照顾,约30天后即可独立。

区别辨识:斑毛腿夜鹰与其他夜鹰的区别在于其较大的体型和更为鲜艳的羽毛花纹,尤其是成年个体在外侧初级飞羽上的大型白色斑点,而没有大型尾夜鹰那样的白色尾部标记。幼鸟相比成鸟颜色更浅,白色斑点较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斑毛腿夜鹰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但在昆士兰中部到南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塔斯马尼亚州较少见。繁殖季节结束后,部分个体向北迁徙至印尼的摩鹿加群岛南部。

其他:斑毛腿夜鹰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曾经被认为数量适中,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土地清理、原生植被过度放牧以及外来猫和狐狸的捕食,其数量可能正在减少,特别是在其分布区的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毛腿夜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毛腿夜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