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蟆口鸱

Hodgson's Frogmouth Batrachostomus hodgsoni

黑顶蟆口鸱(英文名:Hodgson's Frogmouth,学名:Batrachostomus hodgsoni),是蛙口夜鹰目蛙口夜鹰科亚洲蟆口鸱属的鸟类。在中国是唯一的蟆口鸱代表,为罕见的留鸟,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及东南亚山地的常绿林和灌木丛中,海拔可达1900米。

外形特征:黑顶蟆口鸱是一种小型蛙口夜鹰,体长介于22-27厘米之间,体重约50克。其特征性的软质、斑驳的羽毛如同树皮,具有极好的隐蔽效果。雄鸟上身呈锈褐色,布满黑色斑纹,肩部和背部形成白色项圈;雌鸟更均匀的锈色,带有较少的淡色斑点。幼鸟拥有柔软的羽毛,颜色较浅,带有黑色和棕色条纹。成年鸟以其较大的头部、厚实的喙和相对较小的腿脚著称,适应了树栖生活。

鸣叫特征:黑顶蟆口鸱的鸣声独特,雌鸟的叫声为单一声长哨音,通常先上升再下降至初始音调;雄鸟则发出一系列最多十个短暂而柔和的上升哨音,例如'whaaeee',间隔1-7秒。

生活习性:黑顶蟆口鸱栖息于常绿林和混合山地森林,海拔范围在300至1900米。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以蛾子、甲虫和其他大型昆虫为食,采取从枝头短距离飞行的方式捕捉猎物。它们具有良好的伪装能力,白天通过与树干相似的羽毛颜色进行自我保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一般在4月至7月,筑巢于离地面1.5至5米的裸露或半裸露水平树枝上,巢由鸟羽构成,每次产卵1至2枚。雄鸟在白天孵化,雌鸟在黄昏和黎明前1-2小时接手。幼鸟的绒毛为亮锈色或暗淡的米黄色,带有深色条纹。

区别辨识:黑顶蟆口鸱与其他小型蛙口夜鹰的区别在于其分布区域、栖息环境、海拔高度和相对较小的体型。雄鸟和雌鸟在颜色上有明显的二态性,雌鸟更为锈色,雄鸟则偏灰褐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然而,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2021.02.05)。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泰国、老挝、越南等地。

其他:黑顶蟆口鸱属于夜行性鸟类,与夜鹰目中的其他鸟类共享类似的喙边刚毛,用于感知猎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顶蟆口鸱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顶蟆口鸱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