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耳鸮(英文名:Marsh Owl,学名:Asio capensis),是鸮形目鸱鸮科长耳鸮属的鸟类。中到大型的暗褐色猫头鹰,具有小型耳羽,主要栖息于湿地、耕作区和草甸,尤其是湿润的草甸。分布广泛,遍及非洲各地。
外形特征:沼泽耳鸮体型介于31至38厘米,翼展可达82至99厘米,雄鸟体重约221至351克,雌鸟略重,通常在283至393克之间。头部呈圆状,眼睛周围有深色区域,额头中央有不显眼的耳羽。背部均匀呈棕色,尾部具淡黄色横纹,次级飞羽深色带淡黄色边缘,腹部有条纹。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脚覆有淡黄色羽毛。雌鸟比雄鸟更大更暗,幼鸟面部盘更暗,边缘黑色。亚种tingitanus颜色更深,带有赤褐色标记,尤其是腹部,与白色斑点形成对比;hova亚种体型最大,腹部有更多条纹和斑点。
鸣叫特征:沼泽耳鸮发出响亮的‘creeouw’叫声,尤其是在受到惊扰、高空盘旋、求偶和地面活动时。雌鸟的叫声比雄鸟更高音且柔和。
生活习性:沼泽耳鸮偏爱开阔的生境,如湿润的沿海草地、沼泽地、高达3000米的山地草地、稻田和轻度林木覆盖的草原。它们避免密集森林,但有时也会在开敞的橡树林中筑巢。它们的活动范围从海平面至马达加斯加的1500米高度。它们可能部分迁徙,季节性地离开繁殖区,尤其在雨季期间。当栖息地因火灾或干旱而改变时,它们会成为游荡者,有时形成大量群体,共用栖息地。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北非为2月至10月,高峰在3月;西南非洲为9月至11月;马达加斯加为4月至7月。巢建于草丛中心的浅坑中,通常无衬垫,位于草丛下方。领地面积大约80公顷,但有时巢间距仅75米,或占地多达2平方公里。雄鸟在黄昏时展示飞行,深沉拍打翅膀。每次产卵2至3枚(最多6枚),孵化期约为28天,幼鸟在14至18天后离巢,35天左右学会飞翔。
区别辨识:与仓鸮相比,沼泽耳鸮颜色更深,特别是在背部和胸部。飞行时通常沉默无声,而仓鸮则经常发出尖锐的叫声。亚种之间存在颜色差异,tingitanus亚种颜色更深,有赤褐色标记;hova亚种体型最大,腹部条纹和斑点更多。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被列入CITES II附录。沼泽耳鸮全球数量未知,但广泛分布于多个保护区。tingitanus亚种在其有限范围内罕见,估计有50至140对,由于栖息地变化数量减少。hova亚种在马达加斯加分布不规则,适应性强,能捕食非本地鼠类。
地理分布:沼泽耳鸮广泛分布于非洲,包括南非北部至东开普省,津巴布韦的马绍纳兰高原,博茨瓦纳的马卡迪卡迪盐湖洼地,纳米比亚海岸的泛滥平原,以及摩洛哥和马达加斯加的孤立种群。
其他:沼泽耳鸮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火灾、过度放牧、芦苇砍伐、道路事故和捕食者的侵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沼泽耳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沼泽耳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