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努阿图塚雉(英文名:Vanuatu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layardi),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大型地栖鸟类,体大头小,腿长。其显著特征为鲜亮的黄色腿脚、红色面部皮肤、全黑色圆润身躯和橙色喙。该物种仅见于瓦努阿图,栖息于低地森林或灌木丛,偶尔在火山加热区域或海岸边繁殖。
外形特征:瓦努阿图塚雉体长约42至45厘米,全身深棕色或铅黑,头部和颈部裸露皮肤较多,额头和面部有广泛的粉红至红色裸露皮肤,虹膜呈棕色,喙为淡黄色,腿脚鲜黄。两性相似,但幼鸟颜色较暗淡,腿脚和喙呈褐色,随着成长逐渐变为黑色,同时面部皮肤转为鲜红色,腿脚变黄。
鸣叫特征:瓦努阿图塚雉在黎明和黄昏时特别活跃,发出响亮且远传的咕噜声和类似鸡的咯咯声,双音节的‘took-tooorrr’叫声,持续约4至5秒,第二部分音量渐增,常以雄雌二重奏形式出现。喂食时也会发出柔和的叫声。
生活习性:瓦努阿图塚雉主要生活在低地森林或灌木丛的地面,也能在海拔高达800米的地带发现。它们似乎比其他同类更耐受环境退化,能在花园和退化的森林中生存,尽管密度较低。它们偏好在危险面前奔跑而非飞行。以昆虫、虫蛹、蠕虫、蜗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果实、种子等植物物质。
生长繁殖:瓦努阿图塚雉全年均可繁殖,尤其是在6月至8月期间更为常见,可能为一夫一妻制。在腐朽树根间、火山加热土壤中的大型公共繁殖地或阳光曝晒的海滩上挖掘巢穴,巢穴深度30至200厘米,长度可达200厘米。每窝产卵20至100枚,孵化期超过45天,雏鸟孵化时体重约60克,呈淡黄褐色,上有深色条纹。
区别辨识:瓦努阿图塚雉与其它同类相比,头部和颈部裸露皮肤更多,腿脚颜色鲜明,无相似物种共存于瓦努阿图。与引进的红原鸡雏鸟和雌鸟个体在羽色模式和腿脚颜色上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总数量估计最多约10,000只,被认为正在减少。在某些岛屿的繁殖地和一般栖息地受到农业扩张和发展威胁,如埃法特岛。森林砍伐和家畜放牧亦构成潜在威胁。长期收集鸟蛋和当地人的机会性狩猎对物种造成影响,需要有效保护措施以确保其长期生存。
地理分布:瓦努阿图塚雉分布在托雷斯群岛至埃法特岛(北至瓦努阿图中南部)。
其他:瓦努阿图塚雉的蛋和雏鸟被当地人捕捉食用,但历史上只限于最易接近的繁殖点,主要是为了本地消费而非商业利益。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瓦努阿图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