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鹰鸮(英文名:Barking Owl,学名:Ninox connivens),是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的鸟类。夜行性鸟类,原生于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部分地区和摩鹿加群岛。中等体型,以独特的‘woof-woof’犬吠声著称,毛色灰褐,腹部白底带深棕色条纹。
外形特征:成年个体长度约38至44厘米,体重介于425至510克之间,雄鸟略重,可达约700克,雌鸟约600克。翼展宽85至125厘米。具有不明显的面部盘和白色眉毛,头部及上部暗褐色至深灰色,肩羽和翼覆羽有醒目的白色斑点;腹部乳黄色至白色,饰有深棕色粗条纹;眼睛黄色,喙黑色。与南鹰鸮相比,体型更大,头部比例更小,上部斑纹更重;与相似大小的栗鹰鸮相比,腹部条纹而非横纹;与较小的鹰鸮相比,头部颜色较淡,上部有花纹。不同亚种在体型和下部条纹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叫声独特,包括重复的、低沉的、类似狗吠的‘wuk-wuk’声,由雄鸟发出,而雌鸟的叫声更高亢,为‘wok-wok’。偶尔会发出拉长的尖叫,被描述为‘恐怖的’。伴侣常合唱。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河流森林、林地和稀树草原,偏好靠近湖泊、溪流和其他湿地的边缘森林。日间在树冠层或中层的叶丛中或树洞中休息,通常成对或家庭群居。在澳大利亚,常见于干燥的硬叶林和林地。分布海拔最高可达1500米。主要以大型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如负鼠、滑翔类、兔子、啮齿类和中小型栖息鸟类。偶尔也会捕食家猫。活动时间主要是黄昏到夜间,善于猎捕陆地、树上或空中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7月至9月,稍晚于北方。社会上一夫一妻制,领地性强。巢筑于大树干的大空洞中,少有在树枝、树叉或地面。平均产卵2至3枚,孵化期约36天,幼鸟孵化时覆盖着奶油白色的绒毛,第二次换羽为白色。离巢期约为5周,幼鸟在夏季末离开出生地,据报道至少部分依赖父母养育长达5个月。
区别辨识:与其他鹰鸮属物种如南鹰鸮、栗鹰鸮和鹰鸮在体型、斑纹和下部条纹类型上有所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但在维多利亚州被认为是极度罕见的,仅在1998-1999年的调查中出现在257个地点中的11个。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沿海、西南部珀斯周边地区,以及新几内亚和摩鹿加群岛(包括哈马黑拉、莫罗泰、巴坎和奥比)。在澳大利亚南部,分布密度较低。
其他:曾被短暂称为‘barking boobook’,但这一称呼并未在澳大利亚或其分布区内的英语国家中普遍使用,现已纠正为‘吠鹰鸮。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吠鹰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吠鹰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