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鬼鸮

Buff-fronted Owl Aegolius harrisii

黄额鬼鸮(英文名:Buff-fronted Owl,学名:Aegolius harrisii),是鸮形目鸱鸮科鬼鸮属的鸟类。小型的、色彩鲜明的鸮。分布广泛但断断续续,遍布南美洲各国,除法属圭亚那和苏里南。以其独特的巧克力棕色外观和奶油色至红褐色的腹部著称。

外形特征:黄额鬼鸮长约19至21厘米,体重介于104至155克之间。它拥有短小的尾巴和大而方正的头部,无耳羽簇。面部盘呈黄褐色,边缘黑色,与深色头部形成强烈对比;眼上有一条显著的黑色斑纹;眼先至喙基部棕色;前冠和颈背黄色至黄褐色;上体巧克力棕色,最深色部分位于头部;翼覆羽有白色斑点;尾部黑褐色,具两道断裂的白色横带和白色尖端;下体黄色至黄褐色;虹膜绿色至黄绿色;喙淡黄色至灰色;跗跖羽黄色;脚裸露部分黄色。幼鸟缺乏上体的黄褐色斑点。dabbenei亚种上体较暗,下体带肉桂色;iheringi亚种上体暗,肩羽边缘黄褐色,脸部和下体更深的橙色。

鸣叫特征:雄性黄额鬼鸮的叫声为快速、波动的颤音,持续约6至10秒,每秒约15至16个音符,被描述为“frurururururururu”。依赖期的幼鸟会发出嘶哑的‘cheet’声乞食。

生活习性:黄额鬼鸮栖息于多种环境,包括开阔湿润森林到树线,干燥地带和峡谷,以及森林边缘;例如松果杉和桤木森林、Polylepis林地、干燥的查科落叶林、塞拉多林地、茂密的卡廷加,半湿润、较为开放的森林,苔藓覆盖的矮树森林近树线处;也出现在富含果树和棕榈的人工景观,以及散布着南洋杉的半开放亚热带雨林。在安第斯山脉,海拔高度为1500至3800米;其他地方较低,大约600至1000米。已知其猎食昆虫、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小型有袋类。

生长繁殖:关于黄额鬼鸮的繁殖生态知之甚少。在巴西,3月初在一个死掉的棕榈树洞中发现了一个巢,可能是一个废弃的鹦鹉巢穴,巢深60厘米,直径15厘米,开口10厘米宽,内部铺有牛粪、羽毛和毛发。阿根廷的巢穴位于空心树中。卵的大小在33.0至33.4毫米×27.0至27.6毫米之间。孵化期和育雏期的长度未知。

区别辨识:黄额鬼鸮与其他同类物种的区别在于其巧克力棕色的上体、奶油色至红褐色的腹部、面部的黑边黄褐色盘和眼上的黑色斑纹。dabbenei和iheringi亚种在颜色上有细微差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在南美洲的分布不连续,包括安第斯山脉从委内瑞拉到秘鲁南部的地区,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东部和南部、阿根廷东北部和巴拉圭东北部,以及阿根廷西北部。在委内瑞拉和圭亚那的特普伊山局部发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额鬼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额鬼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