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鸺鹠

African Barred Owlet Glaucidium capense

斑鸺鹠(英文名:African Barred Owlet,学名:Glaucidium capense),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非洲南部、中部及东部特有种小鸮类。该物种可能由四种而非单一物种组成,显示一定的地理变异。羽毛呈灰褐色,胸部具细纹,腹部有斑点,常见于低地雨林至山地森林,灌木丛和浓密树林中。日间活跃,发出一系列尖锐的啸叫声。

外形特征:体长约17厘米,翼展约40厘米,体重81-139克。头部大而圆,头颈灰色带细白斑点;面盘白色带浅灰条纹;上体棕色具淡色条纹;肩羽和翼覆羽有宽白边;飞羽棕色具宽阔的栗色横纹;尾羽类似带状;上胸肉桂色,具淡黄色条纹;下胸及腹部白色,具大棕色羽尖,形成斑点状外观;眼睛黄色,喙绿黄色。幼鸟头部和颈部更偏棕色,胸部条纹和斑点较少。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单音节的颤音,通常在黄昏和黎明时分最常听到,偶尔整夜在平静晴朗的夜晚鸣叫。

生活习性:栖息于树冠森林、灌木林、河岸森林、森林边缘和次生植被,海拔通常低于1200米。日间部分时间活动,黄昏和清晨尤为活跃,但不如珍珠斑鸺鹠夜间活动频繁。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9月至11月。在自然树洞或啄木鸟、鴷鸟所挖的洞穴中筑巢,离地面高度约为3-6米。每窝产卵2-3枚,平均蛋尺寸为32.1mm x 27.1mm。幼鸟由双亲喂养,孵化后30-33天离巢。

区别辨识:与珍珠斑鸺鹠相比,上体具条纹而非斑点,下体具斑点和条纹而非条纹。与罕见的阿尔伯特鸺鹠在重叠区域的区别在于头顶的斑点为白色而非奶油色,背部颜色较淡,肩部有白色而非黄褐色的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尽管在东开普省极为罕见,但在博茨瓦纳莫雷米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纳米比亚卡普里维地带沿奥卡万戈河的河岸森林中相对常见。南部亚种数量稀少,面临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非肯尼亚、东开普省至西非安哥拉,以及南非东北部林波波省、姆普马兰加省等地。在索马里南部、坦桑尼亚中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部、安哥拉、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中部、南非东北部有记录。

其他:系统发育历史复杂,曾被归入Taenioglaux属,被认为与G. castaneum和艾伯鸺鹠关系最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鸺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鸺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