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鸺鹠

Mountain Pygmy Owl Glaucidium gnoma

山鸺鹠(英文名:Northern Pygmy Owl,学名:Glaucidium gnoma),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小型、昼行性猛禽,分布于北美西部山地,从育空地区南至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其体型紧凑,羽色多变,具显著“假眼斑”,鸣声为急促的单音或双音哨声。它以小型鸟类、哺乳动物为主食,繁殖期早,育雏行为独特,雌鸟育雏期长达六周,雄鸟负责觅食。

外形特征:山鸺鹠体长约15–17厘米,雌鸟略大且比雄鸟重约17%。成鸟羽色多变,背部多为棕褐色或红褐色,具白色斑点;腹部白色,具棕色纵纹。头部具假眼斑,眼圈黄色,喙黄绿色。尾羽具5–6道白色横斑,尾长超出翼尖。幼鸟头部灰色,背部棕褐,尾羽短,具白色丝状羽。

鸣叫特征:雄鸟鸣声为单调的哨音,通常为间隔2–4秒的单音“嘟——嘟——”,在繁殖季用于宣示领地;雌鸟鸣声更高且短促。另有轻柔的“chitter”声用于巢内交流,幼鸟发出高频乞食声。

生活习性:山鸺鹠栖息于中高海拔的针叶林、混交林及林缘,偏好成熟林带及有枯立木的坡地。昼行性,清晨与傍晚最活跃,以短距离快速飞行或滑翔方式在林冠层与林下捕食。主要食物为小型鸟类、啮齿类、蜥蜴及昆虫,偶见于人类庭院捕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始于2–5月,雌鸟在天然树洞中产卵3–7枚,孵化期约29天,由雌鸟独自孵卵,雄鸟负责觅食。雏鸟26–28天离巢,雌鸟先行离巢,雄鸟继续育雏至35–42天。若早期失败,可再配对重育。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类相比,山鸺鹠体型较大,尾长,鸣声节奏慢。在北美西部与棕鸺鹠分布区重叠,后者体型更小,鸣声更快,羽色更红。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鸺鹠相比,后者鸣声更急促,羽色更亮。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北美西部山地,从阿拉斯加东南部、育空地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经美国西部诸州至墨西哥中部及危地马拉、洪都拉斯高地。非繁殖区:基本为常年留鸟,冬季偶迁至低海拔或林缘。

其他:山鸺鹠的亚种划分长期存在争议,曾被视为多个独立种(如北美鸺鹠海角鸺鹠危地马拉鸺鹠等),但最新研究支持合并为单一物种。其假眼斑被认为可迷惑天敌,减少背后袭击风险。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山鸺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山鸺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