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林鸮

Brown Wood Owl Strix leptogrammica

褐林鸮(英文名:Brown Wood Owl,学名:Strix leptogrammica),是鸮形目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南部、台湾、印尼及斯里兰卡等地。拥有深褐色上体,肩部点缀着微弱的白点,下体呈黄褐色并带有棕色条纹。面部盘呈棕或红棕色,边缘白色,双眼深褐色,颈部有白色环带。性别外观相似。

外形特征:体型39-55厘米,体重500-1100克。上体颜色从白色到浅红褐色,有宽黑眼圈,眉毛白色,有时带红褐色调;头顶深棕色,上体较轻的栗棕色,肩羽和翅膀、尾巴有白色或浅色横纹;下巴深棕色,喉咙和下体白色至土黄色,胸部常为棕色,全身有细薄、模糊的棕色条纹。跗跖完全被覆羽毛;虹膜深褐色;蜡膜蓝灰色;喙绿色角质;趾蓝灰色至淡铅色。幼鸟红褐色,有锈色条纹,翅膀较暗,有深红褐色横纹,下体淡黄褐色,有微弱的条纹。

鸣叫特征:发出短促的三至四个柔和的呼呼声,最后一个音节更长且响亮;还有深沉的四音节“goke-goke-ga-looo”,强调最后一个音节;报警时发出类似狗吠的“wow wow”声。

生活习性:常居住于茂密的山地森林,尤其是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在林缘和路边的稀疏树林以及竹林中。夜间活动,日间隐藏于树冠浓密处。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为主食,偶尔捕食鱼类。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月至3月,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2月至4月在喜马拉雅山脉。在树洞或岩石缝隙中筑巢,有时巢中有少量羽毛。在喜马拉雅山区,也会在悬崖的岩石架上或洞穴中筑巢,或在地上挖坑筑巢,通常位于树基或岩石底部。巢高4米离地面,位于树干分叉处的落叶上。每窝产卵2枚,偶尔1枚;蛋尺寸约50毫米×44毫米。

区别辨识:与斑点林鸮区别在于没有翅膀上的白色斑点和头部的条纹。亚种在大小、颜色深度和标记上有所不同,例如indranee、ochrogenys和maingayi更深、更富于红棕色;vaga比指名亚种略大,色调较暗、偏灰;niasensis较小,胸膛明亮的栗色;bartelsi有更多赭色面部盘,上体深棕色,下巴浅色;“newarensis组”更大,面部盘从白色到浅红褐色,有大的白色喉部斑块,棕色胸带。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在整个印度次大陆范围内并不常见,在孟加拉国罕见且局部分布;可能在斯里兰卡更常见或局部常见;在爪哇岛罕见,持续的山地森林清除构成重大威胁;在其余范围内似乎并不常见至罕见,遭受森林破坏的影响。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台湾和中国南部。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其他:可能属于一个物种复合体而非单一物种。北部生活在高山环境的类群(newarensis、ticehursti、caligata、laotiana)体型较大,具有不同的叫声,可能代表一个独立的、多型种;bartelsi亚种在形态学和叫声上独特,生活在较高海拔,可能也是独立物种;niasensis亚种体型较小,鲜为人知,也可能独立。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林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林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