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塚雉

Micronesian Megapode Megapodius laperouse

马岛塚雉(英文名:Micronesian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laperouse),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体型丰满、主要栖息于地面。其特征为长而黄褐色的腿、深黑色的身体、高耸的淡灰色冠羽、黄色的喙以及血红色的颈部。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岛屿,适应性强,常见于森林、椰林、海岸灌木丛等地。鸣声响亮,常发出尖锐的‘KEEK... KEEK KEEK’叫声。

外形特征:体长约28至30厘米,雄鸟体重约275至291克,雌鸟400至455克。体型最小的冢雉之一,具有短而灰白的冠羽,全身主要呈黑褐色。虹膜橙棕色至深棕色,腿呈黄色到黄褐色。雄鸟的喉部皮肤可能比雌鸟更红;性别间其余特征相似。幼鸟体色较棕色,翼覆羽带锈色边缘,腿部红棕色。senex亚种体型较小,跗跖较长,体色更深,冠羽更浅,虹膜金黄色至棕黄色,喙基部颜色较暗。

鸣叫特征:最常听到的是雄鸟领地叫声,响亮而刺耳的‘keek...keek keek’,后两个音节下降且较弱;全年早晚皆可听见,常被附近雄鸟回应。雌鸟的叫声由6至9个较短但上升的‘kek’音节组成,随后短暂停顿,然后是一个较长、更响亮的‘keek’。

生活习性:栖息于石灰岩区的森林、椰林、海岸灌木丛和海滩附近的森林地带。频繁地在岛屿间移动,有时跨过几公里的海域。以蜘蛛、昆虫(包括鳞翅目和鞘翅目幼虫)、种子、植物碎片、小果实、蜗牛和蚂蚁为食,也会摄入一些砂砾。通常成对在森林地面上的土壤和落叶层中觅食。

生长繁殖:依赖地热或太阳能加热的巢穴或堆筑大土丘产卵。繁殖季节可能全年或几乎全年,高峰期在9月至次年2月。雌鸟单独挖掘巢穴,雄鸟有时陪伴。巢穴深度一般在48至94厘米之间。在senex亚种中,双方共同参与堆筑高达100至200厘米、直径200至600厘米的土丘。

区别辨识:与其他冢雉相比,体型最小,具有独特的灰白色冠羽和血红色颈部。不同亚种间存在差异,如senex亚种的叫声更低沉。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帕劳(西卡罗琳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关岛(关岛已灭绝)。在帕劳的某些岛屿上较为常见,但在较大的火山岛上罕见。北马里亚纳群岛的Saipan岛北部岛屿、Farallon de Medinilla岛、Aguiguan岛等也有分布。

其他: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非法采集鸟蛋、引入的捕食者(如野猪、蜥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马岛塚雉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