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劳角鸮(英文名:Palau Scops Owl,学名:Otus podarginus),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暗红褐色的角鸮,体羽散布着小白色斑点。仅分布于太平洋西部的帕劳群岛,包括加罗林群岛西部和密克罗尼西亚西部,常见于森林地带,尤其是低地森林,经常靠近村落。此物种曾被归入单型属Pyrroglaux,但在2019年基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被移至Otus属。
外形特征:帕劳角鸮体长约22厘米。全身呈深红褐色,头部圆大无耳羽簇;面部盘稍淡,具有白色的颊部和眉毛;背部有少量浅色条纹,肩羽带有黑尖白点;下体较浅,带有些许浅色横斑和斑点。腿未覆羽,虹膜颜色为棕色到橙黄色;喙、跗跖和趾呈污白色。幼鸟的冠部、背部和下体有条纹。
鸣叫特征:雄鸟的叫声是一系列低沉的“whok”音符,音量和音调逐渐升高,以尖锐的‘quirt-quirt’或‘wut-whoo’哨声结束,后者在飞行中以2秒间隔重复,兴奋时速度加快;雌鸟通常会加入二重唱,声音更低沉柔和。其叫声与帕劳果鸠发出的声音相似,夜间也可听到。
生活习性:帕劳角鸮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森林,主要位于低地,常出现在木林中间层和顶层、泻湖树木、深谷和红树林沼泽,也会在陡峭的森林山脊附近活动,且频繁在村落附近发现。它们全年居住在固定的领地内,领地直径约为100至20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2月至3月。成对或家庭群居住,领域意识强。在树洞或树穴中筑巢。据报道,每窝产卵3-4枚,蛋的尺寸大约为34.3毫米×31.7毫米。雏鸟离巢时仍覆盖着浅黄色绒毛。具体繁殖细节待进一步研究。
区别辨识:帕劳角鸮是帕劳群岛特有的物种,无其他类似物种共存。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和叫声有助于与其他种类的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列入CITES II附录。此物种为限定分布区种,仅在帕劳EBA内存在。目前全球保护状况不确定,缺乏全球数量和种群趋势数据,但估计数量稳定。过去曾在其极小的范围内普遍分布,领土密集排列。自1940年代中期以来,数量似乎有所下降,但在1970年代后期,该物种被认为在整个群岛中‘普遍丰富’。需要进一步的野外研究以确定当前种群水平。
地理分布:分布于太平洋的帕劳群岛,包括Babelthuap、Koror、Ngeruktabel、Peleliu和Angaur。
其他:帕劳角鸮在2019年前曾被分类在单型属Pyrroglaux中,后来根据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被重新归类至Otus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帕劳角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