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角鸮(英文名:White-throated Screech Owl,学名:Megascops albogularis),是鸮形目鸱鸮科鸣角鸮属的鸟类。大型的角鸮,主要分布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温带森林中,海拔通常在2300至3400米之间。其显著特征为深棕色的羽毛上点缀着细小的浅色斑点和条纹,腹部颜色较淡,喉咙处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斑块。性别间差异不大。这种鸮类严格夜行,因此更常被听到而非看到。
外形特征:白喉角鸮体型介于20至27厘米,体重约130至185克。头部较大且圆,几乎无耳羽簇,尾部相对较长,全身呈暗色。头部和背部为深褐色,带有黑色斑点和微小的红白标记,但无白色肩线。面部盘深色,眼上方和下方有白色标记,嘴下有大面积白色,有时在某些姿势下看起来像两撇大胡子。翅膀和尾巴有窄的条纹,胸部为深棕色,散布着榛色斑点,腹部为榛色,带有少量断续的条纹和深色斑纹。跗跖全覆羽毛,虹膜橙黄色至暗橙色,喙绿色至灰绿色,趾灰色至棕色。幼鸟为淡灰褐色,眼眶周围形成黑色面具,头顶、背部和下体有条纹,离巢时与成鸟相似,但图案较为模糊。
鸣叫特征:白喉角鸮的叫声特征为一系列短促而缓慢的嘟嘟声,音调逐渐下降,常以二重唱的形式发出。
生活习性:白喉角鸮栖息于湿润的山地常绿森林和云雾林,尤其是高山矮林,偏好开放的森林边缘和半开放地带,富有多肉植物和竹丛的环境。海拔分布主要在2000至3000米,局部低至1300米,最高可达3700米。夜行性,主要以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为食,可能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信息有限,已知雌鸟在7月时卵巢增大,在10月发现巢中的雏鸟,在1月和3月观察到幼鸟。筑巢位置神秘,可能在地面的蕨类和草丛中,或在其他鸟类废弃的巢穴中。也可能利用自然洞穴。具体繁殖行为和巢穴细节尚待研究。
区别辨识:白喉角鸮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特有的白色喉部斑块,以及暗色羽毛上的独特斑点和条纹模式。不同亚种之间存在颜色和斑纹的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虽然了解不多,但可能分布广泛且数量稳定。全球数量和趋势未知,但估计总体稳定。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从委内瑞拉至玻利维亚,主要在安第斯山脉区域。在特定地点,如委内瑞拉的Páramo de Tamá,哥伦比亚的Río Blanco,以及厄瓜多尔的Baeza–Tena路和秘鲁的Cuzco–Manu路均有记录。
其他:白喉角鸮的分类曾有过争议,有时被归入单型属Macabra,但DNA研究显示其与几种Megascops属的猫头鹰关系密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喉角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喉角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