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角鸮

Rainforest Scops Owl Otus rutilus

马岛角鸮(英文名:Madagascar Scops Owl,学名:Otus rutilus),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马达加斯加特有的小型鸮类,亦称马岛角鸱、托罗托罗卡角鸮。体长约19–23厘米,具短耳簇,呈灰、褐或红褐色三态型,东部雨林以红褐色型居多。广泛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全境各类林地,从海平面至海拔约2050米,包括雨林、干燥落叶林、多刺灌丛及人工林。夜行性,主食昆虫。

外形特征:雌雄同型,雄鸟略小。具小型耳簇,日间停歇时可贴平。成鸟体色分灰褐、棕褐、红褐三种形态:灰褐型上体灰褐具黑轴斑及淡棕点斑,飞羽及尾羽横斑明显,下体淡色具粗黑纵纹;棕褐型整体色温暖,斑纹与灰褐型相似但更显棕黄;红褐型通体橙红褐色,黑纹较细。面盘灰褐具深色边缘及白色眉纹。跗跖被羽至趾。幼鸟羽色较淡,斑纹模糊,头顶具淡灰褐色横斑,体羽绒厚,飞羽窄而圆。

鸣叫特征:鸣声具地理差异:东部种群为断续的“tru-tru-tru…”声,西部种群呈连贯的“trrr-trrr-trrr…”声,过渡区存在中间型。每串通常4–8声,节奏约2–2.5声/秒,夜间持续发出,偶有白昼鸣叫。另有哀婉的下滑音“wailing call”,及粗哑的“k-r-r-r-k”系列。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栖息于马达加斯加所有类型的林地,包括原生与次生雨林、干燥落叶林、多刺灌丛、灌丛及村庄周边树木,海拔0–2050米。日间隐伏于低处浓密枝叶间。夜间活动,自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捕食昆虫,亦在空中或地面捕猎。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为9月至翌年1月,产卵高峰在11–12月。巢址多为天然树洞,距地平均约5.8米,偶用废弃鸟巢;在缺乏树洞地区曾发现地面巢,仅清理落叶成浅坑。每窝2–5枚(通常3–4枚),卵白色,大小约31.5–32.5×27.9–29.0毫米。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及育雏细节未详。

区别辨识:体型明显小于马达加斯加其他鸮类。与白眉小鸮区别在于具耳簇。与科摩罗马约特岛的马约特岛角鸮(无地理重叠)相比,后者体型略大,耳簇更长,颏及喉部白色更显著,腹部白斑较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列入CITES附录Ⅱ。

地理分布:繁殖区:马达加斯加全岛,包括北部、东部、西部及南部所有森林类型。非繁殖区:无迁徙,全年留居。

其他:历史上曾被视作单型种,19世纪曾将西部种群命名为 madagascariensis,后因形态与鸣声差异一度分立,又基于遗传研究再度合并。与印度洋其他岛屿角鸮关系较近,但分类地位仍在研究中。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角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角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