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角鸮

African Scops Owl Otus senegalensis

非洲角鸮(英文名:African Scops Owl,学名:Otus senegalensis),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非洲大陆最常见的角鸮,广布于撒哈拉以南的稀树草原、半开放林地及花园,避开了刚果盆地的湿润密林与西南非洲的沙漠。其外形极似迁徙而来的西红角鸮,但二者鸣声、体型及翼式不同,过去曾被视为同一种。与同属的白脸角鸮属(Ptilopsis)两种相比,非洲角鸮体型更小、面盘灰而非白、耳簇更短。

外形特征:体长16–19厘米,翼展约40–45厘米,具灰褐及红褐两种色型。面盘灰色,边缘黑色,具短白眉及白缘耳簇;上体暗灰褐或红褐色,冠部黑色纵纹最宽,肩羽具醒目的白斑,飞羽及尾羽具明显横斑;下体密布细虫蠹纹及黑色羽干纹。两性同色,幼鸟似成鸟但羽色较淡、质地更绒。亚种nivosus全身更淡、体型较小;亚种feae黑色纵纹更粗、尾更长、跗跖更短。

鸣叫特征:雄鸟主唱的宣示鸣声为短促、蛙鸣般的呼噜颤音“prrrup”或“krrror”,夜间持续重复,间隔4–8秒,基频0.8–1.6 kHz,伴随喉部膨胀及羽冠竖起;雌雄可二重唱,雌鸟音调略高。另有猫叫般的鼻音“wheeuw”报警声、低声咆哮、嘶嘶声及交配时的啁啾声。安诺本岛的feae鸣声更长、频率变化更多、间隔更大。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海拔0–2000 m的干燥阔叶林、金合欢灌丛、公园及大花园,亦见于红树林及柚木林。夜行性,黄昏后开始鸣唱,日出前再活跃。捕食以地面为主,亦在空中或树干、岩石上捕捉昆虫及小型脊椎动物;常在路灯下捕虫。通常定居,局部可能有游荡或短距离北迁。

生长繁殖:一夫一妻制,繁殖季随雨季变化:西非2–5月及9–12月,东北及东非3–4月及8–12月,南部非洲8–11月为主。雄鸟以歌声招引雌鸟并展示树洞巢址,巢高1.2–9 米,多用啄木鸟旧洞或枯枝断裂处。每窝2–4枚纯白卵(平均2.8枚),雌鸟孵卵约22–24天,雄鸟供食。雏鸟10天出羽,25–28天飞离,60天完全独立。

区别辨识:与冬季出现于非洲的西红角鸮相比,后者体型略大,肩羽锈缘少,耳簇更长且非刀片状,翼式不同(p9与p8等长、p7及p6明显短于p8)。与白脸角鸮属(白脸角鸮南白脸角鸮)相比,非洲角鸮面盘灰色而非白色,耳簇更短,虹膜黄色而非橙红。亚种nivosus色更浅、体型最小;feae黑色纵纹更粗、尾更长、跗跖更短。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大陆种群);IUCN: CR(极危,安诺本亚种feae)。列入CITES附录II。大陆种群普遍且数量稳定,但局部因森林砍伐和过度放牧受威胁;feae估计成鸟不足250只,依赖尚未受大规模破坏的湿润原始森林,未来公路建设可能带来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撒哈拉以南非洲,自毛里塔尼亚南部向东经厄立特里亚、索马里至肯尼亚东南部,向南贯穿东非至南非开普省;避开了刚果盆地密林、纳米比亚及西北南非沙漠。另见于几内亚湾安诺本岛(亚种feae)。非繁殖区:一般认为全年留居,局部短距离游荡。

其他:曾与西红角鸮阿拉伯角鸮索岛角鸮被视为同一种;分子证据显示与奔巴角鸮亲缘最近,二者约170万年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角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角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