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塚雉(英文名:Australian Brushturkey,学名:Alectura lathami),是鸡形目冢雉科丛塚雉属的鸟类。大型黑色鸟,拥有垂直扇形尾巴、庞大的强壮腿脚和明显的红色头部。雄鸟发育有大的黄色颈部垂肉(在卡佩约克半岛亚种中为淡紫色)。大塚雉是澳大利亚东海岸热带雨林的特有种,常见于城市公园和花园,如凯恩斯和布里斯班。
外形特征:体型60–70厘米,雄鸟体重2120–2950克,雌鸟1980–2510克。无可混淆,其大尺寸、鲜艳的裸露皮肤和大部分黑色羽毛带有白色斑点下部特征明显。最大的冢雉,体型差异显著,可能与气候或个体有关,南方个体最大。头部和颈部颜色在求偶期间更为明亮,繁殖季节外通常较暗淡,此时颈囊缩小。虹膜浅棕色至黄色或乳白色。雌鸟略小,颈囊非常小,头颈裸露皮肤较少。幼鸟几乎无法与雌鸟区分,但头部和颈部羽毛较不粗糙,裸露皮肤更少。purpureicollis亚种颈囊粉红至紫色,虹膜偏暗。
鸣叫特征:只有成年雄鸟发出深沉、回荡的‘oom’声,有时长达5-6音节,总是低沉而共鸣。叫声用于多种情境:不在雌鸟面前的土堆上、与对手雄鸟的争斗中,以及在栖息地。其他叫声包括两性都会发出的低沉咕噜声,通常在潜在捕食者面前,以及高音尖叫,仅在被捕食者捉住时发出。
生活习性:大塚雉常出现在热带和暖温带雨林的封闭区域,但也适应了多种其他生境,包括干燥硬叶林、画廊森林、桉树森林和包括红树林的沼泽林地。偏好密集的下层植被,常见于引入的龙舌兰(Lantana camera)广泛生长的区域。沿干涸的小溪活动,倾向于在树冠封闭、有足够的落叶层的区域筑巢。越来越多地占据受干扰的环境,甚至城市郊区,在公共和私人花园中筑巢。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种子、谷物、嫩芽、根、果实和浆果,也食用青蛙、蜗牛、蠕虫、昆虫及其幼虫,以及腐肉。在飞行中取食仙人掌(Opuntia)的果实,挖掘并以阿劳卡里亚·库宁汉姆(Araucaria cunninghamii)的根为食,对种植园造成损害。
生长繁殖:筑巢始于昆士兰州东南部的5-6月(冬季),巢弃于1-2月;purpureicollis亚种(卡佩约克)于2月产卵,3月孵化。雄鸟同时多配偶制,雌鸟顺序多雄制;雌鸟可能对单一雄鸟忠诚数周。雄鸟用大约37天时间筑巢(14-77天),有时会侵占其他冢雉的巢穴。巢由湿润的落叶和泥土构成,平均85厘米高×300-410厘米宽(偶尔可达700厘米),包含2-4吨材料。单个巢可容纳来自多个雌鸟的多达58枚白色蛋(平均12枚)。每只雌鸟在一个季节内可产15-27枚蛋,间隔几天。孵化期47-52天。雏鸟出生时体重约为80-120克,覆盖柔软的棕色绒毛,翅膀羽毛已发育。
区别辨识:大塚雉在其分布范围内无可混淆。purpureicollis亚种具有独特的紫粉色颈囊和较光滑的胸部皮肤。雄鸟和雌鸟在大小、颈囊和裸露皮肤上有明显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从远北昆士兰到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海岸的欧罗博达拉。20世纪初,随着仙人掌向内陆扩散,大塚雉的分布范围相应扩大,因为它们利用仙人掌的多汁部分作为干旱地区筑巢材料;随着植物控制和最终移除,鸟类退回传统分布区。最近,它们在悉尼北部(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东南部布里斯班的城市区域扩展,经常与人类社区发生冲突。
其他:1936年,一对大塚雉被引入南澳大利亚的袋鼠岛,至今仍在岛上繁盛。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大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