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噪鹃(英文名:Pacific Long-tailed Cuckoo,学名:Urodynamis taitensis),是鹃形目杜鹃科长尾噪鹃属的鸟类。属于杜鹃科。这种大型杜鹃以其横纹斑点和显著的长尾著称,仅在新西兰繁殖,冬季迁徙至太平洋岛屿。巢寄生鸟类,依赖于白头鸟、黄头鸟和新西兰刺莺等宿主物种抚养其幼鸟。
外形特征:长尾噪鹃长约40-42厘米,翼展约47-52厘米,体重约为120克。其翅膀宽而尖,尾部长且顶端柔软圆润。喙短而粗,稍带钩状。上身呈棕色条纹,下身有深色条纹覆盖白色底色。成年鸟与幼鸟在外表上有明显差异,幼鸟身上有斑点,腹部和头部侧面呈淡黄色。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而尖锐的哨声,有时被称为‘尖叫者’,其叫声在迁徙期间昼夜皆可听到。
生活习性:长尾噪鹃偏好居住在森林中,无论是大陆上的还是近岸或离岸岛屿,海拔不限,常见于山地森林的密闭冠层之下。它们在新西兰主要栖息于本地森林,也出现在异国松树林、灌木丛、农田和城市花园。在太平洋岛屿,它们生活在低地森林、花园和椰子种植园中。
生长繁殖:长尾噪鹃仅在新西兰繁殖,从10月初至翌年2月或3月,偶尔到4月。它们将蛋产在Mohoua等物种的巢中,利用这些宿主抚养自己的幼鸟。幼鸟会将宿主的蛋推出巢外,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区别辨识:与新西兰隼相比,长尾噪鹃具有更直的喙和独特的长尾。幼鸟的斑点和淡黄色腹部使其易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新西兰北岛北部、斯图尔特岛及周边卫星岛屿。非繁殖季节迁徙至中南太平洋,范围从帕劳至皮特凯恩岛。
其他:毛利文化中,长尾噪鹃的到来标志着种植甜薯或卡玛拉的时节,其离去则预示着收获之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长尾噪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长尾噪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