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翅鸦鹃(英文名:Greater Coucal,学名:Centropus sinensis),是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俗名: 大毛鸡、红鹁、红毛鸡、黄蜂、绿结鸡、落谷、毛鸡,俗称大毛鸡、红鹁、红毛鸡、黄蜂、绿结鸡、落谷、毛鸡。其黑色的嘴较为粗厚,尾羽呈长而宽的凸状。雌雄同色,通体除翅和肩部外全为黑色,头、颈和胸部闪耀紫蓝色的光泽,胸、腹、尾部等逐渐转为绿色的光泽。两翅为栗褐色,肩和肩的内侧为栗色。广泛分布于巴基斯坦至中国东南部,菲律宾西南部和大巽他群岛,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由于被错误认为有药用价值而遭受滥捕,现已濒临绝种。
外形特征:成年褐翅鸦鹃体长47–56厘米,体重雄鸟208–270克,雌鸟275–380克。全身黑色,带有蓝到紫色的光泽,背部和翅膀为鲜明的栗红色,长而宽大的尾羽为黑色,翼衬也是黑色。眼睛颜色从棕色到红色,喙和脚均为黑色。雌鸟略大于雄鸟。幼鸟羽色暗淡,头部有斑纹,翅膀和背部有黑色条纹,尾羽和下体有白色横纹,虹膜灰色至棕色。
鸣叫特征:鸣叫声为一系列深沉的“oop-oop-oop”音符,歌曲通常从高到低再回高,随后是更多的“oop”音符,还发出“tok”声,以及尖锐的斥责声“skaaah”。
生活习性:栖息于次生林、高草丛、灌木丛、竹林、农田附近的灌木丛、稻田、靠近溪流和沼泽的覆盖物、红树林和花园;遍布各种生境,但不包括非常密集的原始森林。主要生活在低地,偶尔在山丘上高达1200米,有时可达2100米。以小型哺乳动物(如鼠、刺猬)、蜥蜴、蛇、蛙、昆虫(如毛虫、蚱蜢、螽斯、甲虫、犀牛甲虫幼虫)、蜈蚣、蝎子、蜘蛛、螃蟹、蜗牛、蛞蝓、小鸟的蛋和雏鸟、水果和种子为食。在陆地上觅食,潜行、行走、跳跃和奔跑以追逐猎物;在灌木丛中穿梭,掠夺鸟巢;在河流泥岸边徘徊。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雨季:主要在北印度的6月至9月,而在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几乎全年都可繁殖(高峰期为3月至4月,斯里兰卡),从4月开始在缅甸,马来西亚半岛的巢中发现带蛋的巢穴从1月至5月。一夫一妻制,成对出现。巢由大量树枝、树叶或粗草构成的球状结构,有侧入口,隐藏在茂密的灌木或低矮的荆棘树中,或水稻田中。产卵数2至4枚(印度),2至3枚(斯里兰卡),两枚(马来西亚),蛋壳呈粉笔白色,因巢脏而染色;尺寸为36毫米×28毫米(印度),34毫米×29毫米(斯里兰卡),38毫米×30毫米(爪哇),29毫米×24毫米(北婆罗洲)。两性共同抚养幼鸟。
区别辨识:与小鸦鹃相比,褐翅鸦鹃体型更大,翅膀褐色更深且无褐色斑点,翅下覆羽为黑色,而小鸦鹃的翅下覆羽为红褐色或栗色,这一点在飞行时尤为明显;褐翅鸦鹃的嘴更大、更粗厚;虹膜颜色,褐翅鸦鹃为血红色,小鸦鹃偏褐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地区,从巴基斯坦至中国东南部,菲律宾西南部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大陆,常见于多种生境环境,但不包括非常浓密的森林。
其他:在某些地区,人们因所谓的药用目的捕杀褐翅鸦鹃幼鸟。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褐翅鸦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