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头秋沙鸭(英文名:Smew,学名:Mergellus albellus),是雁形目鸭科斑头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 花头锯嘴鸭、鱼鸭、狗头钻、小秋沙鸭、斑头秋沙鸭、熊猫鸟、白秋沙鸭,简称: 白秋沙,以其独特的黑白羽毛和浓密的冠羽而著称。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亚北极区域,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延伸至俄罗斯东南部的堪察加半岛。
外形特征:雄性斑头秋沙鸭身长35-44厘米,体重540-935克,拥有引人注目的‘熊猫’外观,头部、颈部、背部及腹部主要为白色,脸部有一黑色面具,两侧胸部和胁部有细黑条纹。雌鸟和未成年个体为灰色,头部呈深锈褐色,喉部和脸颊白色,体型较小,重量约510-650克。飞行时,它们展现出鲜明的黑白对比,翼展可达55-69厘米。
鸣叫特征:鸣叫相对较少,除求偶期间或警戒时发出的特殊声音外,通常保持安静。雄鸟在展示时会发出低沉而多变的机械式咔哒声,而雌鸟在激发雄鸟交配时会发出刺耳的连续咔哒声。
生活习性:斑头秋沙鸭栖息于富含鱼类的湖泊、河流和池塘,偏好森林地带的淡水环境,尤其是低地的牛轭湖。迁徙时,它们会前往欧洲西部、中部、东南部,亚洲中部,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南部的大型湖泊、无冰河流、咸水泻湖和河口地带。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始于每年的4月至5月,雌鸟独自孵化7-11枚淡黄色至奶油色的卵,孵化期为26-28天。幼雏出生后不久即可离开巢穴,大约10周后学会飞行。
区别辨识:雄性斑头秋沙鸭的黑白相间羽毛和独特的冠羽使其极易识别,而雌鸟和未成年个体则需通过头部的深锈褐色和白色的面部特征来区分,特别是在远处与斑背潜鸭混淆时。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2021年2月5日更新)。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大陆的亚北极地区,冬季迁徙至欧洲西部、中部、东南部,亚洲中部,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南部。
其他:斑头秋沙鸭在迁徙途中和冬季面临一定的狩猎压力和油污污染的风险,尤其是在沿海水域聚集时。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头秋沙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