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鸦鹃(英文名:White-necked Coucal,学名:Centropus ateralbus),是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拥有独特的黑白相间的羽毛,以暗蓝色的翅膀、尾巴和腹部,以及奶油色的颈部、胸部和头部为显著特征。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尤其在低地森林和灌木丛中最为常见。
外形特征:杂色鸦鹃体长42至48厘米,体重可达330克(雄鸟)至342克(未成熟雌鸟)。其外观独特,为唯一在其分布范围内具有黑白色调的鸦鹃。成鸟黑色,面部和飞羽光泽呈紫蓝色,颈上部、胸上部和翼上的斑块为白色(或褐色白或珍珠灰色)。存在多种颜色变异,包括全白色头部和披风,仅额头和眼周黑色;或全身黑色但翼上有白色斑点。幼鸟呈深棕色,翅膀和尾羽带紫色光泽,前半身条纹为淡褐色或红褐色,部分个体颈后、颈和胸部有大面积白色区域。虹膜暗红色,喙黑色,腿呈蓝灰色至黑色。
鸣叫特征:杂色鸦鹃的叫声包括一系列加速的呼呼声,几乎与吹过玻璃瓶口的声音相同。它白天和夜晚都会发出声音,报警声为短促的‘chit’或‘chunk’,歌曲由两只鸟对唱,如同两个空心金属鼓发出的‘soo-hoo’声,音调上升,速度逐渐加快,持续时间可达17秒。
生活习性:杂色鸦鹃栖息于森林、森林边缘、次生林、海岸边的植被、椰子、油棕和乌拉塔瓦种植园,以及花园中,通常靠近地面或在灌木下的矮树丛中活动,偶尔也会升至树冠层。它在海拔0至1300米处都能发现,但在较高海拔较为罕见。该物种为留鸟,主要以昆虫(包括大型竹节虫和长角甲虫)、蜥蜴和其他小型动物为食。它们活动笨拙,沿树枝行走或跳跃,通常成对出现,有时也会形成最多四只的小群体。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未知,但最近观察到的幼鸟出现在11月至2月,不同阶段的巢中幼鸟在2月、5月和7月或8月被记录。巢穴是由干燥的茎和草叶构成的空腔或小室,内部铺有绿色植被,有时两侧有两处入口。每窝产卵2至3枚,卵色为白色,尺寸约为41×33毫米。
区别辨识:杂色鸦鹃与紫鸦鹃相比,体型较小,且羽毛中带有明显的白色痕迹。存在多种颜色形态,包括全白色头部和披风,仅额头和眼周黑色;或全身黑色但翼上有白色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的新爱尔兰、Dyaul(Djaul,新爱尔兰西部南部)、Umboi(新不列颠岛西部)、新不列颠岛和Lolobau(新不列颠岛东部北部,俾斯麦群岛东部)。在新不列颠岛的低地和山脚地区广泛而常见,但在高地较为少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杂色鸦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杂色鸦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