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蕉鹃(英文名:White-cheeked Turaco,学名:Menelikornis leucotis),是蕉鹃目蕉鹃科 Menelikornis 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蕉鹃,身长约43厘米,尾长19厘米,体重约200至315克。以独特的绿色羽衣和脸部两侧的白色标记著称,这些标记在地理上有所变化。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地、厄立特里亚、南苏丹的波多卡普斯和杜松森林。
外形特征:成年白颊蕉鹃拥有绿色的额头、颈部、喉咙、胸部和背部。其圆顶状的冠羽和后冠区呈深蓝色光泽,脸部两侧有大型圆形的白色眼纹,眼下方有一条细小的黑色带纹延伸至耳羽,颈侧有一个突出且变异的弯月形白色斑块。背部下侧、折叠的翅膀和尾巴呈灰蓝色,臀部呈灰蓝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缘为鲜红色;大腿和腹部为暗黑色;眼睛棕色,眼眶周围有明亮的红色肉垂;喙为红色,鼻孔周围被羽毛部分遮盖,腿和脚为黑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亚种donaldsoni的后冠区和冠羽为暗红色。在埃塞俄比亚东部和裂谷西部的个体背部和翼覆羽更蓝,且有明显的颈斑,而裂谷东侧的个体色彩更鲜艳、更绿,颈部侧面的白色较少。
鸣叫特征:主叫声是一系列粗糙的呱呱声,节奏独特,不同于同类的其他物种。通常由两到三个长音开始,随后是2至5个快速短音,接着是10至12个以稳定节奏发出的更刺耳的音符,例如“go..gwOh..gwOh..gogogogo.gro.groh..groh..groh..groh..groh..groh..”。此外,还会发出尖锐的颤音警报。
生活习性:白颊蕉鹃主要栖息在海拔2200至3200米的波多卡普斯和杜松森林中,但在奥莫谷可低至850米。它们也出现在沿水道的高大树林和茂密灌木丛中。在厄立特里亚,几乎可以在任何密集的林地中发现,除了金合欢树,海拔可达900米。主要以波多卡普斯和杜松树的果实和浆果为食。大部分时间在固定范围内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埃塞俄比亚为4月,在埃塞俄比亚为6月至11月。巢穴是一个相当厚实的干枝平台,结构松散,顶部稍凹,位于地面以上7至10米处。产2枚乳白色的蛋;孵化期22至23天,由双亲共同承担。新生雏鸟全身覆盖着黑色绒毛;18至19天后开始在巢周围的树枝上爬行,25至26天后能够飞行。
区别辨识:与王子蕉鹃相比,白颊蕉鹃容易通过其脸部的白色标记区分。亚种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羽毛颜色,尤其是donaldsoni亚种的头部后冠区和冠羽为暗红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在埃塞俄比亚高地的波多卡普斯和杜松森林中较为常见。目前没有已知的威胁,但其森林栖息地的破坏可能会导致当地数量严重减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南苏丹和苏丹南部。在埃塞俄比亚,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波多卡普斯和杜松森林中。
其他:在某些地区,白颊蕉鹃是被最常饲养的蕉鹃种类之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颊蕉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颊蕉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