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鸠

Topknot Pigeon Lopholaimus antarcticus

髻鸠(英文名:Topknot Pigeon,学名:Lopholaimus antarcticus),是鸽形目鸠鸽科髻鸠属的鸟类。大型果鸠,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从约克角半岛东北部至维多利亚州远东部。以其独特的头部发髻状羽冠而闻名,整体呈灰色,翼部暗灰,尾部具显著银灰色带。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顶冠较小。

外形特征:体长40-46厘米,体重475-600克。头部有独特的波浪状灰色羽冠,红棕色的顶冠羽毛从喙部卷曲向上并延伸至颈部,雌鸟顶冠较小,颜色较淡。全身羽毛以灰色为主,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呈现尖锐状排列,背部和翅膀为深灰色,尾部黑色,有明显的银灰色横带。喙为红褐色,脚部粉红至紫红色。

鸣叫特征:发出低沉的咕噜声,有时为一系列不规则的低吼,类似远处狗吠的声音,以及喂食时拉长的嘶嘶尖叫。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雨林,常在密闭的湿硬叶森林中发现,偶尔出现在高树梢或山顶上的开放硬叶森林。以直径5-25毫米的水果和浆果为食,尤其偏好樟科、桑科、芸香科、桃金娘科和棕榈科的果实。集群生活,迁徙模式受食物资源影响,可长距离移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和初夏,但可能持续数月。单独筑巢,巢位于至少15-30米高的树上,由雄鸟收集材料,雌鸟搭建。每窝产一枚白色卵,孵化期22-24天,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孵化后约17天离巢。

区别辨识:与其他果鸠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发髻状羽冠和较大的体型。雌雄之间通过顶冠的大小和颜色差异辨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由于栖息地破坏和猎杀,数量已大幅减少,需保护其栖息地。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从约克角半岛东北部到维多利亚州远东部。偶尔会超出常规南部范围,进入东部维多利亚。

其他:历史上曾因森林清理和狩猎导致数量急剧下降,现已被列为保护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髻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髻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