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疣皇鸠(英文名:Red-knobbed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rubricera),是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最显著的是其嘴上方的大红色瘤状物。广泛分布在各种生境中,偏好原始森林。在澳新界,包括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
外形特征:成鸟具有灰紫色的头部、颈背和上胸,逐渐过渡到较深的粉红色下胸,至栗色的腹部、胁部和下尾覆羽。颈背呈淡银灰色,有一条窄白带环绕着嘴基和眼睛;背部、臀部和翼上覆羽呈现出耀眼的绿宝石色,青铜色或金色光泽;次级飞羽和尾羽为深绿色和黑蓝色;主飞羽为黑蓝色;下翼暗灰色;虹膜深红色;喙深灰色;瘤状的鼻甲樱桃红色,个别个体为黄色;腿脚紫红色。两性相似,但雌鸟的背部有时缺乏金属光泽。幼鸟外观类似成鸟,但缺乏红肿的鼻甲。rufigula亚种头部的粉色限于脸颊和喉部,冠部、颈部和胸部为浅灰色;下胸颜色更深,体下部更接近栗色。
鸣叫特征:在所罗门群岛,发出低沉拉长的呼叫声,音量先增后减,带有轻微的频率调制,听起来像是“whooOOOoooh”(持续约2秒)。还有一种重复的、音调较高且粗糙的咕噜声,‘rrrhooou’(持续约0.5-1.0秒)。此外,还有一种奇特的吠叫声,由5-6个音节组成,‘kow..k-yow..k-yow..k-yow..k-yow’。这三种叫声也在新不列颠岛被听到,可能有些许差异。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在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偶尔出现在部分清理过的区域的果树林中。海拔分布从海平面至300米(布干维尔岛)、700米(新爱尔兰岛)、1000米(新不列颠岛)乃至1100米(所罗门群岛)。经常在树冠上方飞行,飞行能力强。以各种果实和浆果为食,通常单独或成对觅食,但曾记录到最多34只的群聚现象。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有限。据报道,在2月的中所罗门群岛,大量鸟群在低矮的灌木丛中筑巢;在布干维尔岛,收集到了处于繁殖状态的标本,时间跨度为7月至9月。每窝仅产一枚蛋。
区别辨识: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缺少成鸟特有的红色鼻甲。与芬氏皇鸠相比,红疣皇鸠有更淡的红褐色体下部,缺乏白色眼环和尾部的白色带。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全球估计有15,000至30,000只个体。在大片森林未受破坏的地区仍然常见,但在退化生境中数量稀少。近年来,由于低地森林的持续清除,尤其是在新不列颠岛,其种群数量可能迅速下降。
地理分布:红疣皇鸠分布于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生物地理区,它们在上述两个群岛中都有分布。
其他:红疣皇鸠通常成群结队地觅食,群体规模在5到10只之间。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疣皇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