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项果鸠(英文名:Black-naped Fruit Dove,学名:Ptilinopus melanospilus),是鸽形目鸠鸽科果鸠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绿果鸠,体长约24厘米,喙和虹膜呈黄绿色。雄鸟具有淡灰色头部,黑色颈背,黄色喉部,及金黄色与粉红底色的尾下覆羽;雌鸟和幼鸟全身绿色。广泛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及菲律宾,尤其在爪哇、小巽他群岛、苏拉威西岛及菲律宾南部的低地和山林地带常见。
外形特征:体长21-27厘米,体重92-120克。雄鸟具银灰色头部,黑色颈背及黄色喉部斑块;下胸至背部绿色或黄绿色;腹下部黄色,尾下覆羽亮紫红色,较短的尾下覆羽为黄色或橙色带红色尖端;喙绿黄色,腿红色。雌鸟整体绿色,除尾下覆羽红色或黄色,及翼羽和下腹边缘黄色。幼鸟似雌鸟,但多数羽毛边缘更显黄色。不同亚种在体型和颜色上略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腹下部的橙色或黄色。
鸣叫特征:其广告叫声为一系列重复的双音节,有时以几声单独的咕咕声开始。重复短语的第一个音节最长(约0.6-0.8秒),稍有变化,第二个音节较短,声音滑过,形成“ooouah.wuh...ooouah.wuh...”的韵律。还会发出连续的长单音咕咕声,但这些是否反映了地理变异尚不清楚。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森林边缘和开阔地带的灌木丛或树林;会到开阔地带的孤立树木上觅食;亦频繁光顾农田、郊区公园和花园;在小型岛屿上,红树林尤为重要。分布海拔从海平面至800米,苏拉威西中部可达1600米。飞行迅速,伴随响亮的呼呼声。主要以果实、浆果为食,已知在北苏拉威西地区,成对或多达八只的小群会在榕树和其他植物上觅食。
生长繁殖:筑巢时间报道自2月至9月,以及12月在爪哇;9月在布顿岛;5月在松巴哇。12月和2月在苏拉威西托吉安群岛。巢通常置于较低处,由树枝构成简单的平台,属果鸠科的典型巢型。产白色卵一枚。在圈养条件下:孵化期18-26天;离巢期8-14天。
区别辨识:雄鸟的黑色颈背和黄色喉部斑块,以及雌鸟尾下覆羽的颜色和翼羽边缘的黄色,是识别该物种的关键特征。与同属其他果鸠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色彩组合。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澳新界,具体包括爪哇岛、小巽他群岛西部和中部、印尼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南部。
其他:尽管在大型岛屿上普遍且数量众多,但在一些中型岛屿上也能发现。结合其似乎游牧的生活习性,局部丰度似乎会波动,物种可能正在扩大其分布范围。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项果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项果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