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褐果鸠(英文名:White-eared Brown Dove,学名:Phapitreron leucotis),是鸽形目鸠鸽科褐果鸠属的鸟类。此物种主要分布在菲律宾,避开巴拉望群岛,常见于低地至较低山地的森林地带。成年个体具有独特的黑色眼线下纹,从喙基延伸至颈背,随后是一条白色纹路。头部灰或粉红色,颈部和背部有蓝绿色光泽,腹面淡粉色,尾部末端呈白色。性别相似,幼鸟颜色更浅,翼羽边缘锈色。
外形特征:体长23-24厘米,体重82-158克。头部灰色渐变为酒红棕色,其余羽毛棕色,下方较淡,喉部锈色,颈背具青铜绿和紫色光泽,中央尾羽深紫棕色,端部灰暗,外侧尾羽有淡色尖端和暗紫褐色次终端带,下尾覆羽淡灰色。面部有黑色纹线,下方一条白色纹线从喙基经过眼下方延伸至颈背,裸露皮肤蓝绿色,脚或腿粉红或红色,喙黑色。两性相似,幼鸟更淡更红,翼羽边缘锈色,颈部光泽和面部标记不如成鸟明显。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加速上升的“wup”音符,开始时断断续续,之后逐渐加快,音调上升,最终逐渐减弱。
生活习性: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开阔林地及耕作区边缘,海拔高度可达1500米。偏好450至1125米之间的高度(在吕宋岛的伊萨罗格山)。在次生林、山地森林和农田边缘活动,主要在约1600米以下,但记录到在内格罗斯的坎拉翁山高达230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为3月至6月,但也有2月和10月发现生殖腺增大的记录。巢由小枝条和卷曲的藤蔓组成,位于小树的水平分叉处,高1至6米(偶尔可能高达12米)的地面以上,通常在靠近溪流的茂密植被中,每次产两个光洁的白色卵。
区别辨识:与大褐果鸠区别在于后者颈部背面有蓝色光泽,尾根下方白色,而小褐果鸠的这些特征较为淡色。幼鸟在色彩和光泽上与成鸟有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在菲律宾北部(吕宋、波利洛、阿拉巴特、卡坦杜安内斯、卢邦、韦尔德、民都洛和马林杜克)和中部东部(塔布拉斯、西布延、蒂奥、马斯巴特、班乃、卡拉尼亚安、吉马拉斯、内格罗斯和宿务)。
其他:在多个岛屿上仍然被认为是常见或非常常见的物种,适应性较强,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人类改造的环境。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小褐果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