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棕翅鸠

Grey-headed Dove Leptotila plumbeiceps

灰头棕翅鸠(英文名:Grey-headed Dove,学名:Leptotila plumbeiceps),是鸽形目鸠鸽科棕翅鸠属的鸟类.羽色以暗褐上体、淡灰头顶及锈红翼下为显著特征,分布于墨西哥东部至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西坡的低地及山地湿润森林,海拔通常 500 米以下,局部可达 2600 米。其鸣声为单调拖长的一声“呜——”,晨昏活动于林下路缘,受惊时骤然飞至低枝。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 25.5–28 厘米,体重约 170 克。头顶前部淡灰白至淡蓝灰,向冠部、后冠及颈侧渐深,呈铅灰色;颈背棕褐,与头部形成明显对比。面颊、喉及胸淡粉褐,上体橄榄褐色带锈色,翼较背稍暗,初级飞羽外缘缺刻。外侧 3 枚尾羽末端白,飞行时尾角白、翼下覆羽及腋羽锈红。下体余部白色。虹膜淡角质色,眼圈红至红紫色,嘴黑,足鲜红。雄鸟头顶及颈背具微弱紫辉,雌鸟较暗;幼鸟整体暗淡,上体羽缘肉桂色,胸羽缘浅棕,无灰冠。

鸣叫特征:鸣唱为单声长而哀婉的“呜——”(wooOOOoo),长约 0.6 秒,重音频率约 312 Hz,每 3–5 秒重复一次,无先导音,雌雄以略不同音高对唱。亚种 battyi 鸣声更长(0.9 秒)、音调略高且通常无泛音。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昼夜活动,以黎明及黄昏最活跃。栖息于低地及山地湿润常绿林、林缘、次生林及咖啡、柑橘等人工林,海拔范围海平面至 2600 米,罕见于干燥林。常单独或成对在林下地面行走觅食,偶成小群于水源处;受惊时先竖尾示警,继则骤然低飞至下方枝干。食物以种子、落果为主,兼食少量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稀少。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咖啡林一单巢观察:5 月下旬筑巢,巢为 20 厘米直径的浅盘,置于 1 米高咖啡树上,由枝条、叶片及人工杂物构成;窝卵 2 枚,乳白或奶油色,长 3 厘米;双亲轮流孵卵 14 天,雏鸟 12 天离巢,离巢当日即分散。巴拿马科伊瓦岛亚种 battyi 繁殖峰期为 2–3 月与 7 月,巢多位于距地 1–2 米的蕨类或藤蔓中。

区别辨识:与同域 Leptotila 属成员相比,灰头棕翅鸠具淡蓝灰色头顶与颈背,形成显著对比;尾端白仅外侧 2–3 枚尾羽,翼下锈红。白顶棕翅鸠尾白区更宽,头颈色一致,虹膜橙;灰胸棕翅鸠头颈暗褐,鸣声更长渐弱;加勒比棕翅鸠面部更白,颈侧粉辉,虹膜橙。若仅闻声,其鸣声短促单一,缺乏白顶棕翅鸠的先导音,亦短于灰胸棕翅鸠红鹑鸠的长音。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亚种 battyi 与 malae 曾被视为独立种 褐背棕翅鸠,级别 VU(易危)。全球估计 5–50 万成熟个体,趋势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区:墨西哥东南部(塔毛利帕斯至恰帕斯)、伯利兹、危地马拉加勒比坡、洪都拉斯及尼加拉瓜加勒比坡(尼加拉瓜局部太平洋坡)、哥斯达黎加西北及太平洋坡至尼科亚湾、巴拿马加勒比坡(波卡斯-德尔托罗省)及太平洋坡科伊瓦岛与阿苏埃罗半岛。哥伦比亚:中科迪勒拉山西坡及中科迪勒拉山东坡之考卡河谷,海拔 1000–2600 米。非繁殖期未见迁徙记录。

其他:battyi 与 malae 亚种因羽色更深、鸣声差异及基因研究支持,曾被提升为独立种“褐背棕翅鸠”或“阿苏埃罗棕翅鸠”;剩余亚种 plumbeiceps 与 notia 仍属灰头棕翅鸠。notia 亚种与指名亚种差异微小,部分学者视为同种。历史记录中墨西哥联邦区及瓜纳华托州标本疑似误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头棕翅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头棕翅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