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加诺鹃鸠

Enggano Cuckoo-Dove Macropygia cinnamomea

恩加诺鹃鸠(英文名:Enggano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cinnamomea),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独特的鸟类,该物种仅在印度尼西亚的恩加诺岛发现,此前曾被认为是红褐色鹃鸠的一个亚种。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为带有斑点的‘鳞状’胸部和上部,全身呈姜黄色至棕色。在恩加诺岛上是唯一的鹃鸠种类。

外形特征:恩加诺鹃鸠体长30-37厘米,整体颜色为丰富的红棕色,胸部呈紫棕色,具有不显眼的黑色条纹。颈部和胸部带有粉红色的金属光泽,虹膜具有淡蓝色的内环和红色的外环。喙为奶油灰色,脚为紫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缺乏颈部和胸部的金属光泽,肩部的暗色条纹更明显。幼鸟下喉部的羽毛为黑色,中心为赤褐色。不同亚种在大小、色彩和条纹强度上有所不同,指名亚种cinnamomea的色彩更为明亮的红肉桂色。

鸣叫特征:恩加诺鹃鸠的鸣唱是一系列重复的、拖长的哨音,通常结合一到两个较弱且更短的音符,后者只有在近距离时才能听到。大多数亚种拥有三音节的短语,例如“wuh...wuh....wUUw.....wuh..wuh...wUUw...”,而指名亚种(在爪哇和巴厘岛)发出的是两音节的“wuh..wUUw...wuh...wUUw...”。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森林、高大的次生林、林间空地和小片开阔地带;在爪哇岛低地至海拔1500米,在婆罗洲至海拔1000米,在龙目岛海拔400-1520米,在松巴哇岛约300-1000米,在弗洛雷斯岛从海平面至1200米。通常避开耕作地,但在小巽他群岛会利用树木覆盖的耕地。在地面觅食和饮水。一般单独或成对出现。飞行速度明显慢于小鹃鸠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较少。在爪哇和巴厘岛似乎全年都在筑巢;在弗洛雷斯岛为4月至7月。在小树上构建简单的树枝巢,每窝产一枚乳白色蛋。

区别辨识:恩加诺鹃鸠与其他鹃鸠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鳞状’胸部和上部的斑点图案,以及特有的鸣叫声。与小鹃鸠相比,飞行速度较慢。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恩加诺鹃鸠仅限于印度尼西亚恩加诺岛,位于苏门答腊岛西南部海岸外。2009年在弗洛雷斯群岛的阿拉克岛被发现。在苏门答腊西面岛屿上的现状尚不清楚,尽管有零星的目击记录。在苏门答腊大陆的状态不确定,可能仅为迷鸟。

其他:在婆罗洲、爪哇、巴厘岛和弗洛雷斯岛的山区森林中局部常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恩加诺鹃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恩加诺鹃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