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坦氏鹃鸠(英文名:Sultan's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doreya),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大型、长尾棕色鸠,广泛分布于北摩鹿加群岛、苏拉威西岛至新几内亚及巴布亚岛西部。该鸟种在2016年从黑嘴鹃鸠中分离出来,定义了三个新物种之一。其特征包括淡棕色头部与下部,暗红棕色上部,雄鸟颈部略带玫瑰绿光泽。
外形特征:体长34至37厘米,体重107至179克。前额和面部深橙棕色,头顶转为红棕色;背部大多红棕色,翼覆羽最暗呈黑色,带有红色尖端;初级和次级飞羽棕黑,外缘有狭窄的锈色或赭色边缘;颈侧、背颈和肩羽锈棕色,饰有细微的黑色斑点;颈羽带有银绿色或银粉色边缘;喉部淡棕色;胸部金棕色,微泛粉红;胸羽有狭窄的黑色条纹和棕色粉色尖端,形成斑驳效果;腹部和尾下覆羽栗色;中央尾羽暗红棕色;较短的外侧尾羽栗色,带有黑色次端带;虹膜灰色或蓝色,外围有红、橙或黄色环;喙棕色或黑色;脚部红色至紫色。雌鸟比雄鸟更重条纹,上方更红,颈部羽毛的虹彩缺失;额头和头顶红棕色,点缀黑色斑点;翼覆羽黑色,带有宽广的锈色或红棕色边缘;后颈和上肩红棕色,饰有细密的暗色虫蚀状花纹。幼鸟类似雌鸟,但后颈、肩羽和上尾覆羽羽毛带有黑色次端条纹和锈色边缘。下部(包括前颈)比成鸟更红,条纹更紧密。
鸣叫特征:发出独特的两音节叫声,最后一部分上升:'puk-hooa'。叫声高亢,节奏为每2至2.5秒两次,持续2至12秒。在不同地区,叫声有所不同,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和马努斯岛,会发出单调重复的'whop-whop-whop...'声,音调逐渐升高;而在沃格尔科普半岛和哈马黑拉岛,则发出较慢的双音节'h-u-woot, h-u-woot...'声,或者在托吉安岛上发出升调的'wu-up'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边缘、画廊林地、草地上的孤立树群、森林、次生林和花园,也出现在原始森林中。在新几内亚大陆,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800米,局部可达2100米;在苏拉威西岛,海拔高达2000米;在奥比群岛的森林和森林边缘,从海平面到1210米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偶尔形成8至20只的小群体。以小型果实、种子(包括Macaranga sp.、Symplocus sp.、Euodia sp.)和坚果为食,偶尔在地面进食草籽或沙砾。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数据有限,可能全年繁殖。在托吉安群岛,12月底发现巢中有卵;在布鲁岛,11月观察到求偶行为;在哈马黑拉岛,8月底发现巢中有卵。求偶飞行从低枝开始,雄鸟翅膀张开,尾部半展开,陡峭向上飞至树冠层,随后沿半圆形路径下降,翅膀紧贴向下,尾部完全展开。巢由树枝、树叶碎片和蕨类植物构成,直径25至30厘米,深度9厘米,距离地面0.8至6米。巢筑在藤蔓和蕨类植物丛中,大叶潘丹树上,或小树顶端的树枝群附近,靠近树干。每次产一枚白色或淡黄色卵,由双方共同孵化。
区别辨识:与Black-billed Cuckoo-Dove相比,体型更大,下部颜色更浅,尾部无条纹。与(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苏拉威西岛及其卫星岛)、(摩鹿加群岛和新几内亚)和(俾斯麦群岛)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体型、颜色、条纹等方面。不同亚种之间在颜色和条纹程度上存在微妙差异。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区的北摩鹿加群岛、苏拉威西岛至新几内亚北部和巴布亚岛西部。在新几内亚广泛分布,被认为是相当常见。
其他:适应力强,能适应受扰动的栖息地,暗示该物种目前相对安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苏坦氏鹃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苏坦氏鹃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