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沙鸡(英文名:Pallas's Sandgrouse,学名:Syrrhaptes paradoxus),是沙鸡目沙鸡科毛腿沙鸡属的鸟类。别名: 沙鸡、突厥雀、寇雉、鸠。栖息于干燥的平原和草原,分布于中亚的广阔区域,从哈萨克斯坦西部至中国东北部、中东部。毛腿沙鸡整体沙褐色,雄鸟具橙灰脸部和粉色翅膀、背部,雌鸟则更偏褐色,颈部和枕部有深色斑纹。
外形特征:毛腿沙鸡体长27-41厘米,体重雄鸟约250-300克,雌鸟约200-260克,翼展60-78厘米。它们拥有长而尖锐的尾羽,外侧初级飞羽特别长且尖细,尤其是雄鸟。前趾被覆羽毛,后趾缺失。腹部有一块鲜明的黑色斑块,与淡色下体形成强烈对比。雄鸟有模糊的胸带,雌鸟则有较窄的黑色喉下线。幼鸟与雌鸟相似,但没有延长的尾羽和飞羽,颈部和胸部有棕色斑点。
鸣叫特征:飞行中最常见的叫声是一连串重复的、突然的、鼻音浓厚的‘chup’或‘pup’,以及快速连续的‘pududup’声,如同一群滨鸟的持续鼻音鸣叫。还有旋律般的‘ten-ten’、低沉的‘cu-ruu...cu-ruu…cu-ou-ruu’、气泡似的‘ker-ki’和‘puh-puh-purr’等多种叫声。
生活习性:毛腿沙鸡栖息于有低矮稀疏植被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包括草本植物或灌木丛,如艾蒿和戈壁植物。它们偏好黏土质地而非沙质或石质土壤,避免流沙和无水的广袤地带。毛腿沙鸡可在海拔高达3250米的地方发现。它们以多种植物的种子和嫩芽为食,包括豆科、藜科、十字花科和禾本科植物,有时也会食用农田中的谷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4月中旬持续到6月。它们在地面筑巢,有时藏匿于灌木或草丛中,巢间距仅4-6米。每窝通常产三枚蛋,孵化期约为23-26天。雏鸟出生时覆盖着带有黑色斑点的浅黄色绒毛。
区别辨识:毛腿沙鸡与相关物种西藏沙鸡的区别在于其黑色腹部和淡色下翼。雄性毛腿沙鸡的灰头、橙脸和灰胸带使其易于识别,而雌鸟则因缺乏胸带且上体条纹更多而与雄鸟有所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毛腿沙鸡主要分布于中亚,北纬40°至50°之间,自哈萨克斯坦(乌拉尔山南端)和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向东延伸至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直至中国北部(甘肃)、西北及中国西部(新疆;昆仑山和柴达木盆地,在青海)。在中国南方的广西南宁地区亦有冬季记录。
其他:毛腿沙鸡有时会从常规分布区迁移到欧洲,最远可达英国和爱尔兰,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食物供应、雪覆盖或干旱有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毛腿沙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毛腿沙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